科技类素材如何写得不“干干巴巴”

作者:史艳丰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尖端成果日新月异,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同学们在积累作文素材时也必然会遇上大量的科技类作文素材。科技类素材用于作文中有明显的好处——严谨,准确,翔实,尤其是最新的科技成果,在表现社会飞速进步以及人才作用方面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但科技类素材也有自身的弱点——客观准确就意味着感情投入较少;罗列数据、阐述作用价值时又会有枯燥单调的弱点,让人读起来干干巴巴。

那么,如何让科技类素材既体现科技发展的成果,又读起来不那么干巴呢?

一、化叙述为抒议

同学们在使用科技类素材时,常常是以叙述罗列为主,“某某科技成果有……巨大突破,有……重大意义,居于……水平”等等,这样的叙述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在叙述的同时,将一些内容转化成为抒情议论,加入作者的感情色彩,这样就更容易让读者了解这项科技成果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

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早上9时正式通车。1983年,港商胡应湘首次倡议;2004年3月,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5月23日,建设完工。从倡议到开通,港珠澳大桥前后历时35年!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广东珠海和澳门,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大桥采用最高建设标准,抗震达8度,能抗16级台风,设计使用寿命120年。责任与担当,是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作为“完美主义者”之外,推动他全心全意攻坚克难、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奉献所有的根本动力。

这些内容直接放入作文中固然可以,但只能给人一种港珠澳大桥工程很伟大,林鸣很厉害,读下来干干巴巴的,很难吸引人。

如果我们这样改造一下:

从此,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从此惶恐滩头无须再说惶恐,零丁洋里不用再叹零丁。当超巨台风“山竹”横扫东南亚之际,刚刚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却“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当“里程最长、寿命最长、钢结构最大、施工难度最大、沉管隧道最长、技术含量最高、科学专利和投资金额最多”等一系列的荣誉被人们惊叹时,我相信总工程师林鸣和他的队伍一定是非常激动非常自豪的。他们立足于这片热土,为这片热土而奋斗,他们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大国奇迹!

是的,让我们的奋斗与这个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连,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二、化抽象为具体

许多科技类素材会有各种数据,数据有清晰准确的一面,但也有抽象的一面,读者如果不能很深刻地理解数据表达的内容,就很难准确地理解科技类素材的意义。

比如,要表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主题,有这样一个科技类素材:

这个活动有三百万人转发抽奖,在国庆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开奖,开奖后,万众瞩目的“锦鲤”终于产生,一个叫信小呆的网友在300万人中承载了这份幸运。也就是说,中奖的概率是1/300万。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怎么可能将希望寄托这微乎其微的1/300万上呢?

“1/300万”看起来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概率,但怎么个小法呢?绝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十分清晰的概念,如果我们将这个抽象的数据转变一下,变成贴近人们生活、形象具体的例子,就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了。

1/300万是个怎样的概率?

在中国生下双胞胎的概率是1/200,北京车牌抽中的概率是1/2000,一个学生考上清华概率是1/3000,人在一年中被雷劈的概率是1/400000……

所以,一个人如果想抱“中国锦鲤”,需要在一年内完成下面某一项任务——需要生下六万次双胞胎,需要抽中1500次北京车牌,需要考上1000次清华,需要被雷劈7.5次……

这样,稍有一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任务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就会对1/300万的概率有更加直观清楚的认识。靠这种方式改变命运,何其荒谬?这样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的道理了。

三、化深奥为浅显

科技类素材常常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内行人能看明白,但用于作文中,就得考虑读者的理解接受程度了。同学们需要在充分理解科技类素材的基础上,使用比喻、拟人、对比、类比等手法,将深奥的专业内容转化成为人们熟悉的事物、事件、场景和关系等,让读者从这些浅显易懂的内容中领会到科技类素材要表达的意义,就自然容易接受了。

比如,关于“‘推力矢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类素材:

2018年11月6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开幕。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在珠海上空成功进行了过失速机动飞行表演。展示的“榔头”机动、“大迎角360度滚转”“落叶飘”“眼镜蛇”“赫伯斯特”等典型过失速机动飞行动作,充分體现了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优异的飞行性能。

这则素材里的“榔头”机动、“大迎角360度滚转”“落叶飘”“眼镜蛇”“赫伯斯特”等专业术语比较深奥难懂,普通人看了会一头雾水,只能懵懵懂懂地感觉到“很厉害”,但怎么个厉害法,实际有多大的意义,就很模糊了。

同学们可以将这些专业术语总结成一个较简单的“机动性”,因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机动性对于战斗机来说意味着什么,再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将它转化成人们容易理解的内容:

就如你和一个体操运动员对打,他当然不会先来一个“托马斯全旋”再打你,但他灵敏的闪避动作会轻易躲开你的攻击,而他极快的出拳速度却可以很容易地打到你。放在空战中也是如此,机动性更强的战机就好比体操运动员,闪避得快也出击得快,当然更容易在“生死之搏”中笑到最后了。

这样就把战斗机的机动性转变成了人与人对打时的灵活性了,灵敏的闪避动作加极快的出拳速度在对打时意味着什么是不需要多说的,这样读者就很容易理解“榔头”机动、“大迎角360度滚转”“落叶飘”“眼镜蛇”“赫伯斯特”等专业术语对于战机机动性的意义,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些技术的先进性了。

总之,我们需要将科技类素材用对用好,让它们除了“证明”,还能“激励”“感动”“震撼”我们,科技之花,也可以芬芳馥郁。

编辑/于智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