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物而格,格以择优

作者:范佳妮

《大学》云:“格物以致知。”朱子曰:“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大道既得,那么究竟何为“格物”?我的理解是,所谓“格物”,做字面解释,便是 “择物体,究物理”。宇宙万物皆含理,我们在与一物一人一事接触的过程中,要努力探究蕴含其间的道理,这是求得为学为人之道的途径。

但对于一张白纸来说,每一件事物都有着记录的价值。那么,在这个开始的阶段,我们必须要进行选择。初“格物”时一看便知深浅的,第一个就要排除,因为它们没有更深一层的价值。但因为很多时候每件事物都有其值得探求的地方,所以其实我们更需要选择的是格的角度,也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我们所站的立场。因而,与其说是“择物”,不如说是选择“格物”的角度。

无论是从毫厘之中,还是在宏阔之外,探究事物的角度总是无穷尽的。一个人若是钟情于泥土,那他可以做一位农民,用希望的颜色涵养每一片乡土;也可以做一个瓷人,将平凡的赭石烧制成不凡的月白。这样一来,一物多理在不断的探索中交织,物与物又在因果的作用下叠加。错杂的关系网就这样盘虬在人类社会之中,在不声不响之中化为文明的表达。

或许正是对于万物之理的探究,使我们有能力给岁月以文明。

但个人认为,“格物”绝不能只单纯地停留在表面。格完一物,接着马上再格一物,如此简单地循环往复,那只不过是螺旋式旋转,永远不会上升。

自然界的优胜劣汰由大自然决定,人类文明的优胜劣汰则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习近平主席曾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因而格物之前,是择格之角度,格物之后,是择优继承。

那么,如何择优?首先,我们要“博其貌”,也就是对于错综的宇宙,我们需要倾己一生,去探索它,研究它。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说的也都是这个道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开始“择”。

但事物本身同其角度一样,也是无穷尽的。人类不比百科全书,就算终其一生,也无法遍览万物,因此,我们还需要“精其深”。

“精其深”,也就是深究事物中所蕴涵的道理。就如朱熹所说,“‘格’,尽也。若是穷得两三分,便是未格物”,“如有一物,凡十瓣,已知五瓣,尚也有五瓣未知,是为不尽。如一镜焉,一半明,一半暗,是 一半不尽。格尽物理,则知尽。”只有在对事物全然了解的情况之下,我们才能做出是非优劣的选择。

简而言之,所谓“格物”,不过择物而格,格以择物。

【教师评点】文章思路清晰,说理充分,语言流畅。题目“择物而格,格以择优”,明确了论述的重心在“格”的对象、方法和目的。开篇联系材料说明了自己对“格物”的理解,接着阐明了“格物”的方法是“择物”,并进一步揭示了“格物”的目的是为了“择优”,最后分几点说明如何“择优”。整篇文章紧扣中心、观点鲜明、条分缕析、旁征博引,充满思辨的力量,显示出作者良好的思维品質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

编辑/于智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