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我要写到倒下来的那一天”

作者:未知

2019年1月23日,著名作家林清玄病逝,享年65岁。

消息来得猝不及防,因为就在1月22日上午,林清玄还发了一条微博:“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字里行间,有着他一如既往的禅意。

林清玄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30岁前即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和三毛、席慕蓉等并称为“台湾散文八大家”,其作品多次选入语文课本,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回忆。有网友表示中学时超级喜欢林清玄,泡图书馆看散文集,一页页翻动时,仿佛在清波上悠闲飘荡,读着读着心便静了。

然而,世人熟知林清玄的名气,却鲜少人知道他半生坎坷。林清玄出生在台湾一个偏僻的乡村,“因为家里太穷了,我要成功,就一定要比一般人更勤奋,所以我每天一定会读书,而且直到读到让我感动的句子才睡觉”。他的文学创作最早是在家中祭拜祖先的桌子上开始的。虽然生活贫苦,但母亲从一开始给他文章定的基调就是:要多写趣味,少写心酸。遇到辛酸的部分怎么办?母亲答:自己盖上棉被大哭一场吧。“这个观点,影响了我一辈子”。他说。

从小学开始,林清玄坚持每天写500字的短文,初中每天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时写到3000字,至今已经写了53年。“我曾经在屠宰场杀猪,很多人没法想象,工作完回到我自己租的小房子里,洗完手后,晚上开始写作。”他觉得,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白天是生活,晚上是精神。“你的愿望会决定你的人生。你出生在哪里?你的条件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内心有没有强大的愿望,支持你走你的人生之路。”林清玄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经历。他说:“当一个作家特别幸福,我要写到倒下来的那一天。”

林清玄把自己对世间的种种期待与感悟,孜孜不倦地写下来,送到人们心中。他的悟,不是让人们逃避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是希望人们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有热爱生活的勇气。用台湾作家、诗人陈黎的话来说,林清玄有一颗“清玄”之心,经由一支“清玄”之笔,把俗世的风景、日常的事物,提炼成了充满“清玄”之趣与美的文字。

林清玄也确实一直在追求于平凡中感知生活中的至美。漫漫的人生旅行中,大陆是他重要的一站。他去过大陆300多个城市,“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陆,走过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陆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动,这种感动是,我和這些作家是没有什么分别的。作为中华文化传统下的作家,我们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创作包容力更强的文化。”

林清玄之于大陆,既像一个文坛符号,也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实践者与见证者。

在2017年的一次活动上,他曾说:“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假如晚上会死,早上我还会在写作,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如今,他真的走了,但仍没有忘记给读者留下一片永远的清凉剂——别忘了飞。对于世人,他永怀一种悲悯。这或许正是作家与文字匠人的区别。

斯人已逝,明灯已熄,但仰头一望,总有清辉留人间。

“屋里的小灯虽然熄灭了,但我不畏惧黑暗,因为,总有群星在天上。”

热议锐评:林清玄看待社会、人生的态度,透出清淡之味。这种空明淡雅的心境,给在物质社会中奔波忙碌的现代人以心灵的净化与滋润。他曾说:我不能化解人生的痛苦,但是我相信,不论多么痛苦,都能与美并存,痛苦会过去,美,会流传。

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宏大叙事,“鸡汤”常被嗤之以鼻。我却觉得,有时看点“鸡汤”倒也不坏,当我们披荆斩棘,气喘吁吁,穿过无尽的生活暗潮,我们还是可以拥有一个梦,梦中有飞鸟的婉转和啁啾,更有月光下的风声和禅意,这就是先生赠予我们的幸福。而先生真诚绚烂的文学心灵,也将永远留在后世文坛的追忆里。(来小来,澎湃新闻)

素材运用: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真诚绚烂的文学心灵;趣与美;感知生活中的至美;悲悯情怀;文学精神;文坛符号……

(资料来源:《新京报》、澎湃新闻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