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哉!我的偶像

作者:杨春兰

在电影《孔子》开始和结束的画面中,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手捧书简喟然长叹,回忆起自己波澜壮阔而又悲凄孤独的一生……这个镜头让我不禁潸然泪下。“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早已知晓这样失败的结局,但他依然勇于担当匡扶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有着怎样智慧的人才能做到啊!

我突然想起了堂吉诃德,醒悟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是如堂吉诃德般的理想主义者。堂吉诃德秉持着当时西班牙社会正在土崩瓦解的骑士精神,不顾自身的渺小,义无反顾地冲向巨大的风车,换来世俗的羞辱与嘲笑。孔子亦然,他在“礼崩乐坏”的时代,用其一生为实现其“理想”而奋斗。他周游列国,渴望将他“仁者爱人”的思想布道天下,然而这在当时动荡黑暗的时代却显得荒唐可笑。

萧伯纳有言:“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万念俱灰,另一种是踌躇满志。”孔子是后者。这位不屈的斗士,他躊躇满志,勇往直前,演绎了一个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想在黑暗现实中被扼杀的悲剧。使人在痛苦中反思:对于每个时代和国家而言,理想主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孔子既是有远见卓识的思想者,也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更是溯源而上的勇敢者。因此,在僵化的时代,他是鲜活的;在停滞的时代,他是超前的;在黑暗的时代,他是闪亮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话或许有点夸张,但如果没有像孔子这样的仁者、智者、勇者,人类将永远被蒙住双眼而失去方向。

我又由孔子联想起了西西弗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不也是如西西弗斯般的悲剧英雄吗?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却必须面对无数滚落的巨石,他永远也无法将石推上山顶。尽管西西弗斯遭受着永无尽头的劳累且徒劳无功,但他却一直没有放弃。孔子的伟大、高贵之处就在于他像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一样,明知命运无法摆脱却不息抗争。他勇推政治理想的巨石,为国家社稷负重前行。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最难忘电影中的南子对孔子说的:“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是的,孔子在一次次推动巨石的过程中也成就了他自己。巨石总是一次又一次从山顶滚到山脚,但推动巨石本身就足以使他感到莫大的充实。他高于他的命运,他强于他的苦难。就在命运中尽人事吧,就从苦难中愈加弘毅吧,即便暂时“虚无”,但必将产生永恒的终极意义。

孔子当时虽以失败告终,但在历史星空中是永远闪耀光芒的恒星。鲁迅曾言:“明知前面是坟,但是我还是要往前走。我要反抗,我要奋斗。”是的,仁人志士皆如此,中华民族幸哉!虽历万劫,却屹立于东方,一代又一代的抗争、奋斗,才让凤凰在浴火中一次又一次重生。

很喜欢苏曼殊的一句诗:“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子如断鸿飘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他一路前行,他无畏,他执着,他追求,最终在行将就木之时,阅尽樱花开落,历尽幽境松壑,迎着风,顶着雨,霜凝眉,雪满身,他早已踏过了无数座桥,走到了当代盛世中国,走到了一个高中女生的面前:提着一盏明灯,穿越时空,为追梦人照路。

谁都知道,那盏明灯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

(指导教师:郑宁慧/编辑:于智博)

评点:黄助昌

读诸子,修《论语》,观《孔子》,作者阅历不深,却参悟不浅,在如此短的篇幅里,写出了她感知到的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作者抓住了这一精神实质,写出了她的独立见解,理解了孔子为伟大使命而奔走,理解了孔子为匡救天下而呼告,理解了孔子生命的高度和思想的厚度。写“观后感”最忌复述故事过多,但又不能不涉及到影片,文章从影片首尾的镜头引入“感想”,可谓切入得非常简洁精当,因为这个镜头也是电影要凸现的“苍凉而高大”,用意颇深。

注重文化意蕴的开采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为了形象地理解孔子的伟大精神,作者以“堂吉诃德”“西西弗斯”来作诠释,如此诠释既生动可感,又有文化意蕴。再如,恰如其分地引用了孔子、萧伯纳、鲁迅、苏曼殊等名人名言,也显示了思想张力,形成了类似“交响乐”的效果。由名人、名言而生发的感悟写得尤为出彩,有些用词、造句、警语皆显示了语言艺术的精妙,读来朗朗上口,品来津津有味。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