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消失”的理性思索

作者:王广清

2020年到来了,但长江白鲟没有等到,终被宣布灭绝。这是继白暨豚和长江鲥鱼后,又一个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的珍稀生物,长江白鲟或许真的从这个星球上消失了。

长江白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数量逐年减少。人类最后一次见到白鲟是2003年,人们跟踪一条白鲟,希望找到它的产卵场,开展人工繁殖,但最终跟丢。2019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文说,中国特有物种长江白鲟已经灭绝。它曾游入了不朽的《诗经》和中国民谣、传说里,连周朝的祭祀礼都提到过它。但在公元20世纪,面对人类日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被高大的水坝挡住,被孔洞越来越细的渔网拦下,最终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停止了游动。

白鲟的地位

白鲟是长江中的“活化石”,相比白暨豚、江豚、中华鲟等“明星物种”,长江白鲟不那么出名。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白鲟,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其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白鲟在科学研究上极为珍贵,有“中国淡水鱼之王”及“水中大熊猫”之称。

灭绝掠影

人类文明的发展,对地球资源肆意的开发,使地球生命维持系统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过去的400年,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平均每7年灭绝一种,而在20世纪的这100年中,哺乳动物就灭绝了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种。兹举三例:

台湾云豹:1972年,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杀与栖息地被破坏,台湾云豹再未见踪迹。2013年,台湾学者宣布,其可能已经灭绝。

白暨豚:人们对于长江的过度开发以及长江附近工厂的建立,使得白暨豚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还有更多的白暨豚被船只的螺旋桨打死。2006年,这种动物被宣告灭绝。

加勒比僧海豹:人类登陆墨西哥海湾和加勒比海地区之后,就开始以加勒比僧海豹为食,它们更因皮毛珍贵而被大量捕杀。2008年6月,它被宣布已灭绝。

反思备忘

思维着力点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包括升级的“硬需要”,也包括新生的“软需求”,其中就包括人民对优美的生态环境的需要。

思维着力点二:物种灭绝对人类是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处在长江食物链顶端的一个物种的消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减少,很可能打破生态系统原本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平衡状态。环境的恶化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反过来,物种的消亡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思维着力点三: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将儒学天人境界和生态自我结合起来,提倡回归自我节制的道德生活。这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即社会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思维着力点四:后全球化时代,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环境保护必须纳入发展的方程式,方程式的左边和右边必须相等。由于人类无节制地破坏环境,野生动物的自然栖息地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大量的废水和化学废料被排放到水体和土壤里,破坏了整个生物链。

思维着力点五:近代以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作用于自然,造成气候失律现象严重。人类应该遵循“限度生存”的法则,一方面意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另一方面应对个人偏好和生活方式施以节制,过一种有限度的简朴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实则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思维着力点六:要实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立法。只有立法,国家的环境政策才能得以执行。要引导人类正视自己的行为给其他物种带来的影响,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误区,敬畏生命,尊重规律,回归自然。

适用话题: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规律;物种的多样性;发展的方程式;气候失律现象……

时文速递

长江白鲟给人类的一封告别信

□与归

亲爱的人类小朋友:

2020年好!

请允许我们这样称呼你们,毕竟我们已经在这颗星球上存在了一亿五千万年,我们曾与陆地霸主恐龙水路并肩,躲过了第四纪冰河期,见证了人类的诞生和崛起。

只是,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没想到直到2020年1月3日,你们才彻底接受我们已经不在的消息。这份惋惜,何尝不是我们的留恋!

今天,听说我们在你们的朋友圈里刷了屏,还上了热搜。让你们看到这么一条坏消息,实在抱歉。

有网友说,“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是的,很遗憾,我们上一次见面,还要追溯到2003年。

当时,我们的一位小姐妹在四川宜宾南溪县被捕,后来得到人类专家救助,在2003年的大年初一,被重新放生。感谢致力于保护我们的专家学者的努力,只是生存太艰难了,环境太恶劣了,我们太累了。

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曾经非常熟悉,并息息相关。

四川的渔民形容我们是“千斤腊子万斤象”里的“象”。我们身材修长、个头大,你们喜欢叫我们“水中老虎”“淡水鱼之王”。

大约三千年前,我们还是比较常见的鱼类,是你们餐桌上肥美的河鲜,是祭祀用品。

诗经里的《周颂·潜》便记载道,“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其中这“鲔”,便指的是我们;鳣,指的是我们的族兄中華鲟,也就是渔民俗称的“腊子”。

你们可能想不到的是,那个时候,“漆沮”也就是现在的渭河以北的两条河流,竟然也有我族的身影。

不过,你们人类真的是太强大了,从最初的采集者,到后来的农耕者,再到后来的工业文明,你们的每一次飞跃,都让我们赞叹不已,但也让我们万分恐惧。

你们当中的一位有趣的历史学家,写过一本《人类简史》。其中提到,人类的发迹史,就是一部其他动物的灭绝史。

在30万年前,人类当中的直立人、智人和尼安德特人,就已经超越其他物种,获得非凡智慧。但到了7万年前,智人一族,竟也灭绝了其他人类物种。

而如今,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我们不想再看到我们的近族,如中华鲟、达氏鲟步我们的后尘。

前不久,那则“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种苗发生量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下降90%以上”的消息传来,还让我们无法安息。

我们真的留恋这颗星球,正如你们留恋自己的家乡一样。

大约三十年前,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下江段,我们还曾不时相见。我们有时是在渔网里拼命挣扎,有时是在水泥堤坝上使劲拍打,我们试图用生命提醒你们我们的存在以及生存的途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曾看着你们的大诗人从头顶飘过,吟下诗篇。逝者如长江,没想到,这里成了我们最后的坟场。

幸而,我们已经听到,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通告,长江将实施十年禁渔计划。这对我们那些幸存的同族,算是慰藉了。

我们走后,世界上便只剩下了一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在大洋的彼岸,在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听说在伊利湖里也几乎找不到了,希望你们善待它们。

以后,我们就只能在博物馆里相见了。希望我们的遗体能够时时提醒你们:人类不可能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你们需要陪伴,需要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颗星球,有你有我有它,才是一个家。

总评:同样的素材有时只要转换一下叙述的视角立即活色生香。在当下全国高考流行基于核心素养的应用型议论性任务驱动式材料作文的今天,这篇文章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物种的灭绝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没有人知道,地球上最后一尾长江白鲟度过了怎样孤独的一生。作者借此展开遐想,思接千载,让长江白鲟自我现身说法,古老而亲切的书信形式便于情感的抒发,人格化的手法及第二人称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诗经》《人类简史》及李白、杜甫诗句的引用,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编辑:于智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