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芬芳里的文化魅力

作者:张兴山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燕鸣文学社成立于2005年,现有社员120多名。文学社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文学沙龙、专家讲座等活动。社刊《燕鸣报》每月出版一期,是师生阅读写作交流的主阵地。截至目前,已有学生作品近百万字分别发表于全国各级各类报刊;先后有50多人获国家级作文大赛一等奖,近600名同学在省级以上作文比赛中获奖。

指导教师:张兴山

上榜理由:★★★★

愿国学由“热”到“兴”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燕鸣文学社 孔小涵

近年来,“过洋节”“吃洋餐”已渐成时尚;与此同时,“国学”也貌似“热”了起来。那么,处在古与今、中与外文化节点处的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异族入侵对于汉文化来说都是一次强烈冲击。无论是五胡乱华还是金兵入关,文化倾轧总是军事较量的后续手段。虽然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后倡导学汉话、易汉服的举措被传为佳话,但皇太极的战马踏平帝京后,汉民皆被迫剃额发,换满衣。可见,文化之间不仅仅是礼尚往来的交流,还有关乎民族命运的对抗。

自中华国门被洋炮打开后,“洋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直至今日,科技和经济落后造成的文化自卑感仍深藏于人们心中。在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教导以出国留学为荣的今天,重举“国学”之大旗的手该是多么沉重!

你看,英俊潇洒的帅哥打招呼以“嗨”开头,以“拜拜”结尾,打扮前卫的美女撒娇不是“欧巴”就是“葛格”。多少人以说“骚瑞”为荣,以说“对不起”为耻,又有多少人崇拜日式浴衣而对中国汉服不屑一顾?可是这些满口洋话的人,却会在聚光灯下,将“莘莘学子”读成“芊芊学子”,将“冉冉升起”读成“再再升起”。面对如此情形,我们怎能不为国学担忧?“满清之后再无根骨”之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喜的是“国学”终于“热”了,仿佛为匍匐在洋文化脚前的中华国民送来了一股清风。《成语大会》《诗词大会》《汉语桥》等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先后破土而出。我们的孩子终于以背诵唐诗宋词为荣了,终于以毛笔字写得好为荣了。

然而,国学尚未真正复兴。因为,时下的“国学热”只是“热”起了“国学”的表面部分。诸如成语、汉字、春联、书法等都只是中华国学外在的形式符号。而真正能够代表国学的应该是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中华精神,它是《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是《论语》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内在操守,是《老子》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超凡智慧,是《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傲骨。

当中华精神被重拾的时候,我们才敢说,“国学”终于复兴了。我相信这一天不远了。

评点:这篇议论文的亮点在立意的深度方面。作者认为,当今全国性的“国学热”貌似可喜,实则不然,因为在作者看来,国学的灵魂应是一种华夏精神,一种能给我们的民族带来力量的价值观。作者认为:“当中华精神被重拾的时候,我们才敢说,‘国学’终于复兴了。”观点较为理性,真诚的欣慰中是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

上榜理由:★★★

遗憾之美

□甘肃省嘉峪关市一中燕鸣文学社 杏衫

我们常常用“花好月圆”来形容美满的人生,但花有群芳落尽的时候,月有盈虚消长的命運。可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生命本身的遗憾里。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有时满怀信心,有时垂头丧气;有时春风得意,有时黯然伤神。正如杨文奎所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又如苏轼所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不过,自然正有因为种种缺憾才显得丰富多彩。有了月亮的阴晴圆缺,才有了大海的潮涨潮落;有了大地上的花开花落,才有了天空中的雁去雁归;有了寒冬腊月万木凋零的冷酷,才有了阳春三月杨柳吐绿的惊喜。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因为冬的衬托,春才更加讨人喜欢。从“前村深雪里”到“昨夜一枝开”,从“潇湘洞庭白雪中”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从“瀚海阑干百丈冰”到“花香入梦觉春来”,当世界由黑白变为彩色,由无声变得有声,由静穆变得活泼,我们的感官和心灵也经历了重获新生般的惊喜。

同样,人生也因为种种遗憾而有了诗意,有了审美价值。有了离别,才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有了远行,才有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乡愁。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焦灼,才有了“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有了“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望眼欲穿,才有了“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幸福涕泪;有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孤独怀念,才有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悲欣交集。甚至,即便是疾病、死亡这些极其沉重的人生不幸,也有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如果没有生命的凋谢,我们如何感受到“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如何体验到“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孤独,如何领略到生命的重量和深度,如何认识到人生的苍凉和严肃?

伫立于中华文化长廊,我们会发现,凡是能够让人低回怅惘的故事,总是由美丽的开头和遗憾的结尾构成的。比如牛郎织女,比如白蛇许仙,再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如果故事中的生活始终是完美无缺的,那么这个故事靠什么来吸引读者读下去呢?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如果人人生来便拥有一切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人生中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期盼,去追求,去等待?

人生正是以各种缺憾支撑着自己的魅力,以各种不如意引发我们对幸福的渴望,使我们觉得“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却仍然“还想再活五百年”。

评点:这篇散文在写作中引用了很多诗词佳句,在引用的同时又兼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比如第二段中“从‘前村深雪里’到‘昨夜一枝开’,从‘潇湘洞庭白雪中’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从‘瀚海阑干百丈冰’到‘花香入梦觉春来’”这个句子,每个分句的前半句,诸如“前村深雪里”“潇湘洞庭白雪中”“瀚海阑干百丈冰”等,都是对“冬天”这一概念的借代;后半句,诸如“昨夜一枝开”“两个黄鹂鸣翠柳”等,都是对“春天”这一概念的借代,整体上表达了“从冬天到春天”的意思。从形式上看,把“冬天”和“春天”这两个概念分别换成三个诗句,也就等于把一个句子换成了一组排比句,使语句具有了排比句的节奏美。另外,从内容上看,诗词名句中美好意象的引入不仅使句子更加生动脱俗,也易使人产生种种意象纷呈的联想,使句子有了更丰富的意蕴。

(编辑:王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