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抠门教授” : 45元单车骑25年、捐款近70万

作者:王卓越

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收到一笔20万元的捐款。这笔捐款来自该校83岁的退休教授肖鑫和,熟悉他的人常常笑称他为“抠门教授”。

原来,肖鑫和当年也是一名贫困学生,对于贫困有着切身的体会。

1959年,肖鑫和进入广州中医学院学习的时候,是学校的第四届学生。当时学校建设刚起步,校园里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饭堂、教室、大礼堂都在简陋的竹棚大平房里。

“起初,学校生活特别好,鸡粥、蛋糕、肉包、鱼……伙食国家全包。但是过了几个月,经济困难导致我们只能吃小球藻、米饭、甘蔗渣,有些同学水肿了,常常吃不饱。”回忆起刚入学的往事,肖鑫和不由得感慨,“还好,这个艰苦的时期很快过去了。回想起来,现在我们很幸福,应该好好珍惜。”

走过艰苦岁月的他,懂得厉行节约、回报社会,这也是他坚持捐助助学基金,为贫困学生解决困难的初衷。

大学毕业前,肖鑫和在黑板报的宣传栏上写了一首《志愿之歌》,他把一生志向浓缩在这首长诗当中。回首半个世纪的中医学生涯,他说,“我的一生,都在尽力把医疗、教学和科研这三者融为一体。”

1965年7月毕业后,肖鑫和被分配到广东省卫生厅慢病处,报到后立即去肇庆地区新兴县开展工作,这一干就是19年。19年后,由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开设气功教研室,肖鑫和又回到阔别已久的学校,专注教学和临床工作,直到退休后还坚持出诊,依然奋战在医疗一线。“自从‘广州中医学院’改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之后,学校发展越来越快了。”他表示,学校教学大楼拔地而起,附属医院新修扩建,大学城校区也建成规模,很多仪器、设备配备齐全,师资队伍持续扩大。

“我用半辈子亲历、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蓬勃,我还将一直奋斗到生命的尽头”。(选摘自北青网)

适用主题:奋斗;专注;工匠精神;感恩……

素材链接:

钢铁院士崔崑:累计捐上千万元,一件衬衣却穿30年

2016年,95岁的钢铁院士崔崑又拿出180万元注入“勤奋励志助学金”。崔崑院士的事迹在网络上“圈粉”无数。有师生感慨:“材化侠侣,国之栋梁高风亮节,钦佩不已”“这样的人才是该追的星”。

在科研领域勤奋治学的崔崑院士夫妇生活中十分勤俭,崔崑院士的一件衬衣穿了30年,他们多年来省吃俭用将积蓄变为一笔笔助学资金。

学生运用示例

日本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面对世人的赞誉和好奇他是如何做出这般美食的时候,总是会淡淡回应这样一句话:“其实没什么特别的,我们只是每天用不同的油。”

这几年工匠精神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挂在所有人的嘴上,也有很多人对于工匠精神给出解释。而在我看来,其實这样的定义不需要多么宏达,所谓的这一份难得匠心,也许就正如像早乙女哲哉这样的人在小作坊中,由滴滴汗水凝聚而成,饱含匠人的技艺和期待。也因此我们所敬仰,所信奉的工匠精神,无非是平凡之中的精华,黯淡之中的明亮,迷茫之中的执着,而这小小的执着,正象征着它追求极致的精神和“用心诠释人生”的精髓。

就好像“抠门教授”肖鑫和25元的单车骑了悠悠45载,“钢铁院士”崔崑一件衬衣穿了30年,可最后他们都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资助贫困学生求学。也许对大部分人来说,工匠精神不过是手工艺人或是靠技艺过活之人的优良品质,可其实不论个人的身份是否为工匠,我们都要有一股专注、投入、不甘失败的气魄,也应拥有造福群众,洁身自好的品质,就好像上述两位尊敬的老师,有着对工作的执着,对学生的爱护,对大爱的诠释。而这样爱护他人,服务社会,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是新时代对传统美德所赋予的新的内涵,也是我们新时代青年需要坚守的追求。

——浙江省新昌中学 王卓越《感身边匠心独具,留一份美德传承》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