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塑料吸管,还能好好喝水吗?

作者:未知

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思考。这不仅是生活习惯问题,也是生态自觉问题;

这不是一道成本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态选择题。

炎炎夏日,要一杯冰可乐,然后吸管一插尽情啜饮,这对很多人来说是多么惬意的事。可是,麦当劳不“管”了——今年6月30日,麦当劳中国宣布:公司将在食品包装上进一步减塑,逐步停用塑料吸管,相关减塑举措于2020年内覆盖中国内地所有餐厅。

没有了塑料吸管,以后该怎么喝水?这还真的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话题。有人在吸管原料上做文章,可是不锈钢吸管太贵;某连锁咖啡巨头全面更换了纸质吸管,结果网友吐槽说“吸到一半,软了”。还有人想到电视剧中《长安十二时辰》的一个场景,主人公张小敬用麦秸秆吸管吃火晶柿。据说,还真有人受此启发,在网上卖起了天然麦秸秆吸管。但有过农村经历的人都知道,这也就是用来怀怀旧,搞搞情怀。虽然是“纯天然”材质,却可能会影响饮料风味,而且容易出现品控问题。

那么,没了吸管,还能好好喝水吗?麦当劳已经给出了方案,消费者可通过新型杯盖直接饮用不含固形物的冷饮(如可乐)。其实,很多人之所以感到离不开吸管,其实与容器设计有着很大关系。譬如冰冻的罐状饮料,用吸管更方便一些;而现在的袋装牛奶,如果不用吸管,还真的无法享受。但吸管是死的,设计是活的,如果吸管退出成为必然,那么杯体、瓶体、盒体等的改进,也就成了必然。

真正需要考虑的,其实还是习惯的问题。吸管的出现有其方便性的特定价值,但吸管的大面积使用,不过是在上世纪的60年代。在没有吸管的时代,我们难道就不喝水了?消费习惯是培养出来的,也是可以改变的。然而,“消费者希望可以有新的吸管代替塑料吸管,但是前提是不要损害他们的用餐体验。”嘴上很环保,身体很诚实,这是大多數消费者的真实状态。

但是,环保并不是简单的选择题。麦当劳这一举措,预计每年约减少400吨塑料用量。有人称这是“装模作样”,“就是为了减少成本”。是否减少成本暂且放在一边,单讲生态意义,就完全值得这么做。或许一根吸管用不了多少塑料,但乘以每年庞大的使用量,就是一个足以让人瞠目结舌的数字。数据显示,美国平均全年共消耗1825亿支塑料吸管,英国85亿支、德国48亿支、法国32亿支……而中国2019年塑料吸管产量近30000吨,约合460亿根,人均使用量超过30根。业内专家表示,塑料吸管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但降解的时间可能长达500年,回收利用难度大。有研究表明塑料吸管是海洋生物的十大杀手之一,你可能看过这个视频:一个吸管卡住海龟的鼻子,画面令人不忍直视,而它却不是唯一的受害者。越来越多实例表明,人类对海洋的伤害已经遭到了大自然的“还击”,你所食用的海产品正越来越频繁地被检测出含有塑料颗粒。

我们终将面对没有塑料吸管的日子。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规定,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内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塑料餐具,尤其是塑料吸管,再一次成为环保关注的焦点。麦当劳中国首席执行官张家茵表示:“麦当劳的热爱不止于美味和服务,我们对所在的社区和环境也心怀热爱,努力共建‘美丽中国’。我们相信,利用麦当劳的规模,减少吸管的‘一小步’,也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步’。”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会与自然环境产生关联。正如一句宣传语所说,“为了地球,不用吸管。”想想“限塑令”,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施行了,可一个小小的塑料袋就是屡禁不止。那么,告别一次性塑料吸管,你真的准备好了吗?你是不是会乐观其变、乐观其成,而不是让塑料吸管再次经历塑料袋的反复。

●媒体评点:没了吸管,今天该如何喝水?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思考。这不仅是生活习惯问题,也是生态自觉问题;这不是一道成本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态选择题。环保是口号,更是行动,有时还必须为之付出代价,牺牲的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便利性和用户体验。但看看环境容量,再想想山山水水,你自然也就有了答案。(毛建国《北京青年报》)

◎话题拓展:一根吸管背后的环保考题;洋快餐禁塑,我们别当看客;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生态自觉;弘扬绿色理念;美丽中国;警钟长鸣……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北京商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红网、东方网、科普中国网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