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好声音

作者:吴可可

学习了如何通过文字达到“声临其境”的效果后,不妨来一个现学现卖。当我们把描写声音的这些方法用进常考的作文命题中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常常离不开写人、记事、抒情、写景、感悟说理等方面,下面我们就从几类常考命题切入,看看如何用声音装扮文字,让阅读老师为你转身。

常考命题之人物类

通常情况下,我们常常喜欢用外貌捕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写作角度去刻画一个人物,很少关注到声音本身。即使是语言描写,我们也仅仅停留在记录对话内容上。但我们会发现,声音嘹亮、声调平稳之人往往给人沉稳、正直之感;语气低沉,说话时声音像是由牙缝深处挤出来的人,往往对事抱有怀疑。因此,我们可以“闻声识人”,借对声音的描写将人物性格很好地凸显出来。王熙凤在《红楼梦》中的亮相不就是“先声夺人”吗?

我们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脚步声、说话声、笑声以及其他动作的声音来刻画人物性格,突出“难忘”“出彩”“喜欢”“钦佩”“感谢”等人物类命题中的常考主题。

2017年湖北荆州中考作文题:邻居

文/阿不

我从来没有和楼上的邻居打过照面,但我却对他无比“熟悉”。

旱上他大概7点多出门,晚上一般9、10点钟回家。偷窥?完全不需要,你要是领教一下他的摔门声就知道了。“砰——”每当他关上门的时候,你便能听见这么一声巨响,伴随着老旧玻璃窗户发出的“哗哗”震动声,仿佛整个房间都被他这一摔搞得瑟瑟发抖。紧接着,一串“踏踏踏”踩在木地板上的声音,渐渐挪到了你的头顶:哦,他进入了客厅。如果你也住过我们家这样的老房子,一定深有体会。

他是一个浮夸的人,打个喷嚏似乎都能把屋顶给掀了。他的喷嚏很有戏剧感,总是伴随着急促的喘息,带着一丝卡通味道的“啊——啾——”。他喜欢把音响声音开得很大,而且喜欢把低音开得很重。“咚——咚——”,那声音像闷在云层里的雷,压抑得让人难受。有好几次,我想去敲开他的房门,可每到门口我便被想象中他在昏暗的灯光里摇头、晃脑、摆手的画面给逼了回来。

以上所有都是我戴着有色眼镜的猜测。我说过,我从未见过他的人。最接近的一次,也只是听到了他的声音。

周末,阳光正好。他没有出门,而是兴致颇好地靠着阳台窗户打电话。我和他之间隔着一堵墙,虽然看不到他人,可他的声音倒是不出意外的“大”。他的声音沙哑,有一种粗野之感,或许是抽烟抽多了。因为平时的种种印象,我总是忍不住把他往坏了想。他的性子很急,说话声音急促,语速很快,加上讲话有点口音,我很难听清楚他说的什么。中间他会停下来笑两声,笑声很有节奏,仿佛是他那个音响发出来的重低音,然后随性地爆出一两句脏话。说脏话的时候,那声音却飘逸了起来,显得“云淡风轻”。这样的状态,似乎在他嘬了一口烟之后(我似乎听到了他重重地从口中吐出了一口烟)便结束了。接下来,又是嘴皮子上下翻飞的时候了。

无论走到哪里都自带音响的他,就是我那素未谋面却无比“亲近”的邻居。

点拔

作者通过声音刻画了一个从未见过面的邻居。切入点非常巧妙。围绕其声音大的特点展开描写,通过邻居的关门声、脚步声、喷嚏声、音响声、打电话的声音,将邻居的性格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引起人们对邻里关系的思考。作者在刻画声音的时候,不仅用到了拟声词、比喻等,同时,还对声音的画面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与渲染。

常考命题之情感类

声音总是能够帮助我们从记忆中重新构造出许多感官体验,它能让你记起生命中的某个人、某件物品,还有某个特殊时刻,它会扣动你情感的扳机,激发你的反应。在情感类作文中,我们可以用声音作为线索,贯穿事件始终,推动情节发展,体现情感变化。

2015年四川成都中考作文题:挥手自兹去

文/天空的蓝

“叮叮当,叮叮当……”一串熟悉的八音盒似的和弦音乐飘进了我的耳朵。哦,这不是洒水车的音乐吗?我转头一看,果然,虽然洒水车换了衣裳,但那种熟悉的感觉依旧还在。

小时候,每当听见洒水车发出的音乐,我的心里就会感到一股清凉。那种感觉,就仿佛是用舌头舔了舔甜筒碎裂处流出来的冰淇淋一般。那时的我们并不怕洒水车,相反,洒水车的音乐一响起,我们便知道,又是一场狂欢。当洒水车靠近时,几个小伙伴便会拉扯着,打闹着,用尽各种方法将对方留在能被水泼到的地方。被水泼到的人也不恼,只是摊摊手,低低头,看着自己湿掉的裤脚哈哈大笑。若恰好我们手中有一把遮阳伞,便会将撑开的伞由上而下地用力一挥,借用風的力量把伞甩成酒杯状。等洒水车经过的时候,我们便能接上满满的一杯“美酿”。

后来,慢慢地长大了,各种培训班让我应接不暇,那“叮叮当,叮叮当”的声音也便很少关注了。

再一次听到那清脆悦耳的音乐时,我已经上中学了。当那叮叮当当的声音穿过街区时,我的心中再也没有了那种激动,学习的紧迫感促使我加快了行走的步伐。水车经过我的身边,水花在远处绽开,曾经美好的一切似乎都与我无关了。

点拨

在路上播放的音乐曲调和音色,能够将记忆串联,带来一种怀旧感。作者并没有对声音本身展开太多描写,而是以洒水车的音乐为线索展开回忆,对比“我”前后态度的变化,展现“童年生活一去不复返”的主题。

常考命题之写景类

写作中也离不开写景。比如,2017年福建中考作文题“每个站点都有风景”,直接是以“景”入题;2017年山东德州中考作文题“车站”,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场景;再如,2017年湖南郴州中考作文题“遇见”,行文中必定也要写“景”。那么,我们如何用声音去展现这些“景”呢?万事万物都有声音,我们不妨聚焦一个场景,围绕一个主题,对场景中最常出现的声音逐一刻画,那么,你笔下的景便会热闹起来。

2017年江苏泰州中考作文题:慢下来,会精彩(片段)

文/阿不

当我们慢下来的时候,耳朵会变得灵敏起来。雷声轰隆隆地自远方翻滚而来,磅礴而深沉。接下来是暴风雨前的寂静。不一会儿是风渐起的声音,那是树叶摩挲而发出的沙沙声,是鸟儿为了躲避微风在树林问穿梭时扑扑的声音,一切都那么温柔。“啪”的一声,门被风无情地打了过去。为了报复,门试图将风锁在门外。于是,那风便疯了似的呼呼地往门缝里挤,那声音忽大忽小,仿佛每一次的鼓劲都被门挡了回去。没过多久,雨便下了下来。它们有的重重地打在叶子上,然后扑通一下滑进翠绿的树苔里,滋润了绒绒的细小的叶片。

点拨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通过对雷声、风声、雨声的描绘,谱写了一曲暴风雨前的美丽交响曲,将“慢下来,会更精彩”的主题精彩呈现。描写声音时,作者加入了很多想象,比如风和门的对抗,又比如对雨滴落在叶面上的画面进行的特写,通过画面让抽象的声音变得形象化。

2017年山东德州中考作文题:车站(片段)

文/阿不

“嘀——嘀——”随着地铁的开门提示音响起,安静的候车厅像是被点燃了引线,瞬间爆炸开来。原本整齐的队伍变得扭曲起来,人们相互推搡着,嘴里发出“啧啧”“哎呀”“啊哼”的抱怨声。队伍里那个背着书包的熊孩子,用钥匙在不锈钢的隔离栏上划出了刺耳的声响。“注意次序,不要拥挤。”地铁安保人员拿着扩音器念广播似的喊道,那话筒或许是因为电不够了,发出“呲呲”的噪音。车厢外的人还没挤进去,车厢里的人已经“窝火”连天了,那声声抱怨硬生生地形成了一堵墙,让车厢外的人自觉地止住了脚步。“嘀——嘀——”关门的提示音响起,不远处的楼梯问又传来了一连串疯狂的脚步声:有细高跟敲打瓷砖发出的清脆有力的声音,“嗒—嗒—嗒”,不慌不乱的节奏,出卖了鞋跟的高度;也有小伙发挥着穿运动鞋的优势,三步并作两步,重重踩在地面的“咚咚”声。

点拨

在描写场景中的声音时,最好抓住该场景中最典型的声音进行刻画,比如,描写车站,就抓住乘客的声音,安保人员的声音,地铁的声音进行刻画即可。再比如,餐厅里的声音,便可抓住食客的声音,器具碰撞的声音,音乐声,以及各种食物发出的声音等。

常考命题之感悟类

围绕“声音”,我们可以产生怎样的感悟呢?我们描写那些即将消逝或已经消逝的声音,比如,借回忆某种吆喝声,感悟某一传统文化的没落;借刻画某种即将灭绝的动物的声音,呼吁人类保护自然;我们还可以借生活中的噪音,感悟噪音污染无处不在。当然,如果你观察力够强,够敏锐,我们还可以通过声音对比观察服务行业里不同态度的人的说话方式、音调等,从而表达出自己对服务行业从业者应持有怎样的态度的见解。

2017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题:品它千遍也不厌倦

文/李育兴

都说酒桌文化博大精深,那天,我是真真切切地体会了一把。

那是一个大包间,舅舅和我进去的时候,酒桌上已经坐了几位叔叔。他们客气地和舅舅寒暄着,声音礼貌性地压得很低,说几句就停顿下来等待舅舅的反应,一看就是有事相求。其实,自从舅舅升职以来,请他吃饭的人就络绎不绝,我自然清楚他们这顿饭的目的。可是,像他们这样“内敛”,能谈成生意吗?后来的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嫩。

当服务员将酒和酒杯放到桌上的那一刻,房间里的气氛突然变了。“砰”的一声,那个高个子的叔叔将红酒瓶的木塞子撬开,将酒沿着杯壁倒进了舅舅的杯子。咚咚咚,他故意用杯脚碰了碰桌面,清清嗓子,说:“我建议大家敬王总一杯。”这一声号令改变了包问的氛围,接下来的一声声清脆的碰杯声,彻底解开了所有人先前的束缚与包袱。

酒过三巡,从先前的“杯壁下流”到现在的“飞流直下”,倒酒的礼仪早就被甩在了一邊。 “王——王总——我——兄弟——”那高个子的男人显然是喝醉了,感觉舌头在嘴里打转,连说话的声音都在“绕圈”。“啪”的一声,舅舅一巴掌拍在他的肩上,“兄弟,咱——哥俩——不说这些——今天——你——”话未说话完,一口酒又灌进了高个子男人嘴里。我仿佛听见了那个男人喉咙里“咕噜咕噜”吞酒的声音,对,囫囵吞枣的“吞”。“嗝——”另一个男人发出了恶心的打嗝声。他们每个人说话的声音似乎都被拉长了,放大了,变得有黏性,将原本陌生的人死死黏在一起。当时我想,原来这生意都是这样办成的呀。可后来的事实又证明,我的确太嫩。

“舅舅,上次酒桌上……”

“酒桌文化博大精深呀,饭桌上的事情只能在饭桌上说,至于下了酒桌,该按程序走的还得走呀!”舅舅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哎,看来这里面蕴含的“哲理”还真得品上千遍啊!

点拨

将场景聚焦于酒桌之上,通过酒前和酒后的声音场景变化,体现“我”对酒桌文化的思考。描写人物时,刻画细致,对比鲜明,让主题更加突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