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学我来了

作者:朱晗

【决赛题目】

2018年2月14日,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浙江省设立西湖大学。这是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高等学校,其目标是建设一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请以“西湖大学我来了”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字数1200~1500。

“你是否确定用十年具形来进行这次旅行?”冰冷的机器声在我耳边响起。

“确定。”

周围的时空开始飞速变化,我站在虫洞中央,去寻找一个内心渴望已久的答案。

公元前489年,陈蔡边境。

周围时空不再变化,我看见不远处的小屋中有一群衣着朴素的读书人。可我却没有见到我想见的人。

一阵悠远的琴声传来,我定眼望去,心头突然一紧,“是他!”我飞快向他走去。

“夫子好。”

“噢,你是?”

“夫子不必知道我是谁,我来向夫子请教一个问题。”

“你说吧。”

“请问夫子,您认为怎样才可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想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光凭教是不行的,重在让学生自己思考,正如我经常教导学生一样,要举一隅以三隅反。老师的作用只是在于引导而已,一味地教导知识反而不易培养出人才。”

“谢夫子教诲。”我心中仿佛已明白了什么。

“第一段旅行即将结束,请选择下一目的地。”冰冷的电子音在耳边响起。

我输入几个字符,时空又开始飞速变化。

1937年,北京。

周圍时空不再变化,我抬头向前看去,只见“清华园”三个大字有力地镌刻在石牌楼上,没错,就是这了。

我走进大门,径直走向校长室,敲了一下门:“梅校长在吗?”

“请进。”

“梅校长,听说我们即将迁往长沙,这是真的吗?”

“国难当头,日本人已兵临城下,不得不搬啊。”

“可是在长沙教室、教学设施这些都没有啊。”

“同学,你要记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长沙确实什么都没有,但我们清华的教授、老师都将与我们同行,有大师在,清华便在,大学便在!”

次日,在南迁动员会上,我听见梅校长对全校师生说:“大学的任务是培养人才,不应该也不可能直接承担为社会培养专才的任务,更不可能完全行政化……各位教师也应在学生面前以身作则。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如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最后,对于学校时局则以为应追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学生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情况正同。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所以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听了梅校长的话,我思索良久。

“我想我已经知道答案了,谢谢您,梅校长。”

“还有最后一段旅程,请选择目的地。”冰冷的电子音再次传来。

“既然已经知道了答案,那么这次该见见他了。”我自言自语道。

2005年,北京。

望着眼前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我想终于可以给他一个答案了。

“钱老,您好。”

“你是哪一位?”

“我是一位慕名前来拜访您的学生,不过这次我给您带来了一个答案。”

“噢,什么答案?”

“关于您问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

“你……你知道答案?”老人眼中难掩激动之色。

“在13年后,西子湖畔,会建起一所大学,它将用实际行动回答您的问题,并培养出一大批人才。”

“真的吗?这真是太好了,这真是太好了!”

在老人欢呼之时,我的旅行也正好结束,周围时空飞快变化,又变成了我熟悉的样子。我转过身,只见面前那幢楼房上镌刻着四个有力的大字:西湖大学。

看着这四个大字,我长出一口气,十年具形没有白费。本科毕业,当年的我也发出过犹如钱老一般的疑问,后来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西湖大学,而西湖大学也果然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犹记当年刚到西湖大学时我曾说过:“西湖大学我来了。”如今结束这次旅行后,望着这座西子湖畔的大学,我心中的自豪与骄傲难以掩饰。

我大步向她走去,西湖大学我来了!

点评

面对“西湖大学我来了”这一题目,本文作者并未花大量的篇幅去介绍西湖大学,而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通过聚焦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去追寻设立西湖大学的意义,在立意上可谓胜人一筹。而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又匠心独运地设计了时空穿梭的情节,让“我”先后与孔子、梅贻琦、钱学森进行交谈,在通过孔子、梅贻琦二人之口向读者揭示了“怎样才可以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之后,最终通过我与钱学森的对话亮出了文章的核心观点——西湖大学的设立正是为了回答“钱学森之问”。如此巧妙的构思,让评委拍案叫绝。这样一篇立意深刻、构思新巧的佳作,在众多参赛作品中可谓独树一帜,最终被评为河南赛区决赛的特等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