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无言

作者:李澳

什么是守望?是茫茫田野里立在风中的稻草人——收获时节湮没在繁华与喧闹里,繁华落尽后静立在荒芜中。他不言,却充满爱意地观察着岁月枯荣、此消彼长,日夜守着无人知晓的岗位,尽着自己的职责,心怀期冀等待着新一轮繁荣。

这,便是守望者,他默默地忧虑、关心、坚守岗位。人们习惯于冲在生活事务的前线,忙于播种和收获,渐渐忘记了背后曾有那么深沉的守望目光,忽略了守望者的存在和贡献,也失去了去守望的责任感和意愿。其实,守望离我们并不远,那是一个渺小又伟大的视角。我们一直在守望的关怀中成长,躁动的世界在守望的安抚中平静下来。

守望无言,像是一段远距离的静静凝视,这不是疏离,而是人与人之间关切的保护。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有父母陪伴左右。龙应台曾叹息,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何尝不是一种守望?因为有爱,这守望的目光不会被时光和空间拉长。即使人已远去,爱与希望却不止。父母的关切和担忧随着守望的目光寄托在游子身上,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关怀引导,在他们犯错时及时警示和纠正。这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男孩,站在悬崖边守护着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如今的社会,麦田里有天真、本善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守望的目光立起了围栏,将危险阻隔。

守望无言,冷静旁观的审度却默默揽起居安思危的责任,以坚不可摧的决心和胆识镇守一片领域。余秋雨退下文学的前线,辗转战火纷飞中湮没的文化故地,安慰和保护了雨打浮萍般的文明。他说:“开山辟路的人没有时间参与评论,由此造成了等级的倒错、文脉的失落。”中华之幸,世界之幸,有余秋雨先生这样的守望者,为文化做“减法”,剖析出真正的历史和精华。前线的作家出作品百千,不在意多一个人少一个人;背后的守望者却不同,能真正拿出一颗真心,默默研究保护的屈指可数。正因秋雨先生的默默守望,纷纭的文化才显出筋骨、分出高下,文学发展才有了正确的指引。

守望无言,那是在阳光背后的思索,是在阴影中的力挺和疾呼,它不深陷其中随波逐流,而像沉默的盘古在混沌之下深埋在土地里,扛起大时代的天空。在国难当头之际,鲁迅没有揭竿冲锋,亦没有沉默保身,而是通过笔端发出呐喊。这是守望者的警告,它因安静积蓄而分外有力,因冷漠客观而直人人心,像是淬过火的钢,有格外犀利的锋芒。无独有偶,“文革”那些年,周总理默默保护着很多同志,独自思索着未来的道路,为阳光的到来默默蓄力。他的隐忍、保护和深思为全局的稳定保存了拨乱反正的中坚力量。守望者以客觀的角度理智思考、顾全大局,有守望者的时代终究会踏实下来。他们默默地付出,整个社会都在他们无言的努力中蕴蓄起力量,从混乱趋于稳定。

守望是关怀,是保护,是警告的发声,是暗中的蓄力。守望者的事业是无言的,却是伟大的,他们隐藏了自己的风浪,却守护别的事物不受伤害。动荡的时代,守望者是坚守的战士,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垒砌起保护的围墙,积蓄力量,时刻等待鸣起的炮声;安稳的岁月,守望者是那平凡的大多数,他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他们安静付出、与世无争,其影响也慢慢渗透、彰显,正如桃李不言,下白成蹊。

守望无言,这不是一项铿锵的事业,而是在沉默中孕育着新的希望,就像稻草人一样,肩负着再大的责任,默立,在破晓前的黑暗里,在无人见的角落中,任风吹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