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有“法”,成就精彩

作者:向二勇

温儒敏先生曾说:“在当下教育中,批判性思维是我们语义教学的弱项。”因此,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很有意义。

那么,究竟何谓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它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说得通俗一点儿,批判性思维是指能主动地和作者产生互动,提出问题,质疑其表述是否合乎逻辑以及证据是否具有可信度。应用于高中生写作上,就是为义要合情理、讲逻辑、有思辨。

下面,我们结合一篇考场作义,来谈谈批判性思维在学生作文升格中的合理运用。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唯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人感到痛……

题目解析

不难看出,此材料的中心话题是“碰撞”,并且材料中表明了命题者对碰撞的两种情感态度:碰撞有精彩的一面,也有令人感到疼痛的一面。

当认清中心话题后,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分析材料的结构关系。这则材料有两个分句。前一分句肯定了碰撞的意义与价值,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只是命题者摆出的一个事实,而后一分句“当然,它有时也令人感到痛……”才是命题者希望考生思考的重点。由此可见,对碰撞产生的精彩之外的结果的关注,也应是考生为文的重点。因此,我们在写作中表达了碰撞产生精彩的同时,也应分析碰撞产生的其他结果,做到详略得当,有主有次。比如,我们在写作中既要谈碰撞产生的精彩,也要分析碰撞带给人与社会的痛,还可论述碰撞产生精彩的前提条件。总之,只有辩证分析材料,为文有重点、合情理、有思辨力,才能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精彩!

我们在立意时既可整体考虑,也可重点选择一个方面来论述。当然,抓命题者想凸显其情感态度的词,并以此为侧重点,这一大方向是不会改变的。有的考生在这次写作中以《在碰撞产生精彩之后的思考》为题,旗帜鲜明,重点突出,很有特色。

世界因碰撞而精彩 杨文

(题目为“世界因碰撞而精彩”.但在文章中又说“并非所有的碰撞均可以创造精彩”.两者矛盾。且题目表述过于绝对。)

关于碰撞,物理学家说“碰撞即两物体相互接触并作用”,哲学家则认为“撞碰更多包含于精神交流之中”,其实不管何种叙述,它们均可称为碰撞。这世界也因为碰撞而精彩。(应将“叙述”改为“形式”,这两种不是表述的区别。此外,“这世界也因为碰撞而精彩”与上文衔接比较生硬,显得不自然,而且逻辑不够严谨,表述有些绝对化,应注重语言表达的思辨性。)

碰撞,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出路。初至黄州,被贬为团练副使,失落溢满东坡的心头。传统儒家思想并没有为他提供出路,他每日饮着酒,独自穿行于大山中,可这并未为他带来过多的慰藉。他开始接触佛教,接触道教,儒释道三股激流不断碰撞融合,终于在赤壁得到升华,他从前的诸多不满也终因一句“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吾皆无尽也”而烟消云散。儒释道这三种不同的流派在苏子心中不断碰撞之后,也渐趋融为一体。(可以在说理上再下一些功夫,不能仅仅是一个论点再加一个例子,显得分析单薄,缺乏力量。而且,不满不是因为一句话而消失,而是在有了这个感悟后消失。语言也有重复。)

但并非所有的碰撞均可以创造精彩。之前一部《百鸟朝凤》将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消亡的问题重新带入人们的视野。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古城墙一隅,一只瓷碗,一只唢呐,一个唢呐人。硬币跌落破碗的那一刻,我意识到传统文化再度回暖是难中之难。倘若焦三爷亲眼看到这一幕,怕是会一脚踢翻那个承载着羞耻与辛酸的破碗吧!匠人们引以为傲的坚持,却变成了悲剧的源头。越是坚持,下场就越悲惨,这是唢呐匠的悖论,难道不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悲剧吗?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有的民俗几近边缘化。对艺术的追求、引以为傲的曾经,变得一文不值。民间艺术,从某种层面上开始失去它的价值,它渐渐被物化,在现实中被金钱衡量。(作者注重了说理的辩证性,有了初步的批判性思维,难能可贵。但这一分论点与标题有冲突,此外.例子也应围绕“碰撞”这一关键词重新组织.进行定向叙述。)

当碰撞脱离人的控制,碰撞的精彩也随之消退。或许东坡会在黄州之后欣慰地微笑,感受碰撞给他带来的幸福,但传统的民间艺术,不仅仅是唢呐,还有编织、刺绣、皮影等,却在与现代文化大潮的碰撞中与我们渐行渐远,所以世界因为碰撞而精彩,但也并非所有的碰撞都可以创造美好。有些碰撞我们可以让其生发出精彩,而有些碰撞,比如民间艺术的消失,我们却一点儿办法也没有。(碰撞的精彩与否并不是由人控制的。认为“有些碰撞,比如民间艺术的消失,我们却一点儿办法也没有”有些悲观。)

碰撞不断发生,这个世界才会丰富多彩。正如亿万年前物质反物质的碰撞,诞生了宇宙;生活思想的碰撞,诞生了哲学;物质的碰撞,诞生了力的作用……碰撞赋予一个世界活力,但世界上最合理的碰撞,也只是在人的控制下合理的碰撞。(“世界上最合理的碰撞,也只是在人的控制下合理的碰撞”一句显然不合事理。)

苏子的开阔与民间艺术的消亡都源于碰撞。但碰撞超过人力控制的范围会造成不良影响,若是自觉无力控制碰撞的程度,又何妨拟定一个人力控制的范围,在有限的空间内,让碰撞展现出最大的精彩呢?如此,世界才会更加精彩。(人力控制的界限并不能控制碰撞的程度,观点不合逻辑,而且结尾表述过于繁琐。)

望闻问切

首先,题目是文章的灵魂,因此,对待作文题目一定要慎重,不能出现不合逻辑、过于绝对化的错误。本文题目“世界因碰撞而精彩”就忽略了碰撞不精彩的一面,属于思考片面、表述片面的毛病。

其次,在行文中,作者顯然注意到了文章要讲求思辨的问题,具有初步的批判性思维,但文章内容前后矛盾,提出的方法也很牵强,这是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第三,所选材料没有紧扣中心展开。比如《百鸟朝凤》一例,并未围绕碰撞展开叙述,所得结论也不合情理,“当碰撞脱离人的控制,碰撞的精彩也随之消退”等需要重新斟酌。

对症下药

首先,可将题目改为具有辩证性的题目,如:碰撞有‘法’,成就精彩。第二,文章要注意谋篇布局,前后衔接要自然,文脉要贯通,比如可多用衔接词。第三,所选材料要紧扣中心,进行定向叙述,不说与中心无关的套话、废话。比如在重新组织《百鸟朝凤》这一素材时,只有紧扣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才能使中心更加突出。

升格佳作

碰撞有“法号”成就精彩 杨文

(题目合理,引人入胜。)

关于碰撞,物理学家说“碰撞即两物体相互接触并作用”,哲学家则认为“撞碰更多包含于精神交流之中”,不管何种形式,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的,它们均被称为碰撞。“碰撞”形式多样,大大小小,时刻发生,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碰撞都会铸就精彩呢?碰撞是否有“法”可循呢?(衔接自然,巧设悬念,引出下文。)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碰撞带来了许多精彩。碰撞,会让人与人之间产生接触,进而激发出更多思维的火花;碰撞,会让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融合,世界发展更加多元。当然,碰撞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出路,特别是在我们山重水复无路可走之际,让我们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初至黄州,被贬为团练副使,失落溢满东坡的心头。传统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并没有为他提供出路,他只好每日饮酒度日,独自穿行于山水之间,可这并未为他提供过多的慰藉。他开始接触佛教、潜心道教,儒释道三股激流不断碰撞,再加之东坡善于掌控,有所取舍,儒释道终于在赤壁之游中得以交融,东坡从前的诸多不满也在“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中烟消云散。(在东坡的例子前增加了碰撞产生精彩的相关分析.不错。论据紧扣“碰撞”这一文眼,中心突出,还加入了“方法”的内容.在表述上也有一定进步。)

但并非所有的碰撞均可以创造精彩,有些碰撞给人带来的只能是无尽的怅惘与慨叹。之前一部《百鸟朝凤》将现代社会中传统民间艺术消亡的问题重新带入人们的视野。传统民间艺术在与机器大生产为代表的现代文化的碰撞中日渐式微,已与我们渐行渐远。电影中,令人动容的是焦三爷吹奏《百鸟朝凤》的那一幕,曲罢,鲜血从唢呐口流了出来,这也预示着传统民间艺术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败下阵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原有的民俗被边缘化。对艺术的追求、引以为傲的曾经,变得一文不值。民间艺术,在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从某种层面上开始失去它的价值,渐渐被物化,在现实中被金钱衡量。(段首过渡句承上启下,衔接自然。论据围绕碰撞进行了定向叙述,更加扣题,表述也更精炼。)

由此可见,碰撞带来的不一定总是精彩,但是,我们坚信,只要因势利导,碰撞有“法”,精彩也并非遥不可及。苏轼上下求索,苦苦追寻,用自己的个人之法将儒释道合流,以此指导人生,从而让碰撞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光!而要解决传统民间艺术日渐消亡这一问题,也并非一点儿方法都没有,照样有“法”可循。只要与时俱进,将传统艺术中融入一些现代元素,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能让传统艺术重新焕发生机。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就是让传统艺术重新焕发生机的成功范例。谭维维携手华阴老腔的老艺人,将华阴老腔与年轻人熟悉和喜欢的现代摇滚进行大胆碰撞,使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甚至融合,演唱了西北风味浓郁的《华阴老腔一声喊》,成为2016年春晚的一大亮点。(提出“碰撞有‘法’,精彩也并非遥不可及”的观点,并提出了个人之法、与时俱进之法,具体针对碰撞中民间艺术消亡的问题寻找对策,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此时此刻,不由得让人想起民国时期蔡元培先生治下的北大。在“兼容并包,学术自由”这一集体之法的引领下,北大校园里各流派相互碰撞,相互促进,既有陈独秀、胡适这些革新派的呐喊,也有林纾这类旧派学者的立足之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精彩纷呈。此乃大学之幸,中国教育之幸也!(再举一正面例子,突出兼容并包的集体之法,论证有力。)

总之,只要碰撞有“法”,就可成就精彩!(结尾言简意赅,亮出观点,照应题目。)

升格点评

升格后的文章,题目便让人眼前一亮,既辩证,又讲求逻辑,合乎情理。此外,作者在行文中也注意谋篇布局。文章开头巧设悬念,以“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碰撞都会铸就精彩呢?碰撞是否有‘法’可循呢?”作为引子,激发读者兴趣。之后设立了两个分论点“碰撞自有精彩的一面”与“有些碰撞并不会创造精彩”,具体展开论述。所用的事例包罗万象,既有苏轼这样的古人,也有当代电影《百鸟朝凤》、2016年春晚节目《华阴老腔一声喊》,还有近代民国蔡元培治下的北大,并能紧扣“碰撞”这一关键词展开论述,语言洗练,论证有理有据。最后,為碰撞找到一些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个人之法、与时俱进之法、集体之法……文章既有思辨力,又合乎事理,令人拍案叫绝!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