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灰哥”身处尘埃,心有山川等

作者:张贵申

“抹灰哥”身处尘埃,心有山川

前段时间,一位“90后”“抹灰哥”成了网红。“抹灰哥”原名石建国,来自河南濮阳,是一名“90后”抹灰工,他此前在温州已干了五年。2018年4月,他在工地练字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小伙子。

视频里“抹灰哥”头戴工程帽,正挥毫泼墨,潇洒地写下“落云”两字。画面一转,他站在室内的钢架上,用泥模粉刷墙面。抹灰、练字、晒女儿……他原本枯燥普通的工地生活,因网络激起一阵涟漪。

从2008年开始,18岁的石建国就背上行囊,奔赴各地打工。他去过云南、新疆、山东还有上海,修过车也做过电焊工。直到2013年,石建国才结束漂泊来到温州,加入了哥哥们的抹灰团队,成了一名“抹灰哥”。他说:“书法带给我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能够静心又能陶冶情操。我写得还不够好,以后还要勤加练习,也希望能得到一些专业老师的指导,让我在书法上有所进步。”

有一个5岁女儿的石建国,并不觉得在他这个年纪谈梦想是奢侈的事情。他说,每个人都可以有梦想,抹灰小哥可以,已经为人父也可以。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近年来,像石建国这样的正能量榜样越来越多,他们来自城市、乡村,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努力实践着自身价值。

多维解读

●角度一:身处尘埃,不忘初心

“抹灰哥”石建国虽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打工者,但他不忘初心,一直行走在奋斗的路上、追求梦想的路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如果用一首诗来形容他,最近火遍网络的那首《苔》再恰当不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生活也许平淡,环境也许恶劣,但生命本是一朵最高贵的花,谁也不能阻挡你自豪地盛开。即使身处尘埃,只要不忘初心,普通劳动者一样可以变得不平凡。

●角度二:敢于做梦。勇于奋斗

“抹灰哥”石建国是敢于做梦的青年,也是勇于奋斗的年轻人。梦想,能为迷茫的青春拨开云雾;敢于做梦,能让奋斗的青春有明确的方向。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奋斗的青春才称得上是无悔的青春。“抹灰哥”对书法发自内心的、毫无功利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激励了我们。青年们,让我们趁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用奋斗放飞梦想,书写人生芳华!

●角度三:笃志践行,执着追求

我们感动于“抹灰哥”为实现梦想的无悔坚持和饱满热情。他的笃志践行、执着追求,传递了满满的社会正能量,唤起了我们对梦想追逐的渴求。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梦想蓝图已描绘好,应怎么把蓝图变为现实。他的故事带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带给我们的是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他让我们懂得坚信心中有梦,人生处处是舞台。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18年4月15日晚,在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现场,“茶水岗位”工作人员杨蓉莲获得“专业精神奖”。她登台领奖时,全场自发起立鼓掌。网友评论这是一个最有人情味的奖项。

因为专职为剧组提供茶水盒饭工作,杨蓉莲也被称为“茶水姐”,业内则惯称她为莲姐。杨蓉莲人行三十多年,参与拍摄了上百部电影,可以说见证了香港电影的历史。

在电影的拍摄工作中,“茶水”的职位是最“低微”的一个,其工作内容是在每日电影拍摄时照顾整个拍摄团队,为上至监制、策划、导演、摄影师、演员,下至各个单位的工作人员斟茶递水、派饭、递面巾抹汗等。但是杨蓉莲在做每件事情时都兢兢业业。她说,虽然“茶水”地位很低微,但她也感到很满足,当她参与的电影叫好叫座时,她便非常开心。

“专业精神奖”由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于1990年加设,旨在表扬为香港电影出力的资深演员或幕后工作人员。这个奖项之前的获得者都是电影幕后工作人员,颁给片尾字幕上都没有名字的茶水工实属首次。杨蓉莲之所以能得到金像奖的青睐,只因为她对这份工作的尊重。

多维解读

●角度一:努力耕耘,收获自来

这个奖项是她三十多年来对茶水工这份工作尽力、尽责和尽心付出的回报。茶水姐,这位香港电影里的“扫地僧”,用她的脚踏实地勤恳工作,见证了三十余年来香港电影的兴盛与衰落。在她身上,风云不变幻,时间不打烊,她用自己的青春陪伴了一代代电影人的成长,也用自己的敬业精神为电影事业打点行装。“茶水姐”杨蓉莲的获奖给人们传递了一种价值观:努力就会有收获,付出才会有回报。

●角度二:普通劳动者同样值得尊重

每个领域,既有发光发热的明星人物,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普通劳动者的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尊重每位普通劳动者,感恩社会“底层”体力劳动者对我们的呵护,社会发展的脚步才能迈得更稳更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普通劳动者的付出。

●角度三:专注本职工作,传递正能量

将“专业精神奖”颁给“茶水姐”杨蓉莲,其实这是香港金像奖的不忘初心,是在向人们传递正能量。片场分工有不同,但职业无贵贱高低之分,杨蓉莲数十年如一日在片场服务,将自己的名字做成了一个工种的代名词。尽管她的这份工作并不光鲜亮丽,也不伟大,但她始终如一,不忘初心。世上没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心。就算是在不起眼儿的岗位上,也请珍惜你拥有的工作,就如杨蓉莲那句话:你对人好,人也会对你好。

奥数天才从未坠落

2018年5月4日,一篇名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讲述了奥数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付云皓的故事。这位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连续两年的满分金牌得主,如今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教书。

付云皓曾经在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在中国国家队三十余年的参赛史上,取得这一成绩的选手只有三个。在和奥数相伴的青少年时代,他参加过四十次左右的大型比赛,荣获了二十多项大奖,与奥数相关的书籍摞起来比他本人还高。2003年,付云皓凭借出色的竞赛成绩被保送至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靠着数学竞赛的功底,大一的数学分析、高等代数、高等几何等课程,付云皓都考到了90分以上。

然而,付云皓的大学经历并不如过去的求学经历那样顺利。入学后不久,他就沉迷游戏,年级里当时还流传着“付云皓打游戏打到人丢了,家长来学校找”的说法。后来,时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的朱华伟,帮助他重新振作起来。他考上了广州大学数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成了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老师。

昔日奥数冠军,今日数学教师。对此,付云皓回应称自己只是活在了脚踏实地之处。

多维解读

●角度一:奥数天才当教师不是坠落

付云皓愿意静下心做一名教师,给普通师范生讲课,同样值得赞美,应该受到尊重。付云皓的职业选择可能与人们的期待有些距离,但这不能说是坠落。传道授业解惑的乐趣,未必不及学术研究充实;帮助成百上千学生领会数学之美,对社会的贡献也不亚于解开哥德巴赫猜想。对付云皓的选择,社会也应该给予尊重,而不是质疑和嘲讽。

●角度二:让奥数祛魅,让天才落地

在中国,奥数是学生择校的垫脚石,是考取名校的敲门砖,因此,才有了千军万马争过奥数独木桥的奇观。奥数当然有其深奥之处,但并不神秘。所谓奥数天才,也只是在奥数学习方面比一般人强些。奥数学得好的人,本没升天,所以谈不上坠落;奥数学得不好,或者根本没有学过奥数的人,也没有陷于泥沼。《奥数天才坠落之后》这篇文章,以及文中主人公的评论文章,其实都是在给奥数祛魅,让天才落地。

●角度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

这场风波透视出了社会对人才的某种偏见。似乎每个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才能尽力选择地位高、金钱多的职业,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选择。其实,奥数天才的职业归宿没有固定的标准,谁说付云皓不能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当师范老师?随着社會的进步,对于人的职业选择来说,应该是越来越宽容。社会提供的是机会,是选择题,而不是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职业,所有选择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

(河北省南宫中学 张贵申供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