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显人物

作者:刘勇

《孤独之旅》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通过朗读和概说故事两个环节,我发现很多同学对“孤独”一词的理解很不到位,对“孤独之旅”的印象也浮于表面。如何突破?

反复地研读课文,我有一个重大发现:在《孤独之旅》整整四千字之中,杜小康只说了四句话。通过梳理不难发现,这四句话正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出现的结点,它折射出小主人公的“孤独之旅”。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扣这四句话来梳理故事情节,揣摩人物形象,挖掘文章主旨。正如福楼拜所言“创作每一个人物,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他的语言”,细细品读这四句话,不仅可以揭示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还能将“孤独”之内涵彰显出来。

第二节课伊始,我便直奔主题:“同学们,《孤独之旅》中,杜小康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一愣,没有回答。有学生开始翻书,我调侃道:“孺子们啊,没有我的知音!在整整四千字的文字当中,杜小康只说了四句话(学生惊讶),请迅速地找一找。”

教室里响起了“哗哗哗……”的翻书声,不一会儿,“老师,找到了。第一句是‘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第二句是‘我要回家……’,第三句是‘还是分头去找吧。’第四句是‘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自读写批注,小组再合作,同学们细品这四句话,思维活跃,成果显著。在全班分享环节,我们有了很多的精彩发现。“开端处的第一句话,刚刚离开家的杜小康,还不懂事,刚从富贵中跌落出来,还有一点任性,面对陌生的孤独和未知的困境,杜小康表现出幼稚和害怕。”学生发言时,抓住了语言的情境和说话的语气,读得也不错。

“‘我要回家……’是他晚上做梦惊醒后说的,此时,无边无际的孤独像潮水般向他涌来,他想回家见母亲,想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想看见老师……杜小康感到悲伤、绝望,表现出他内心强烈的孤独与恐惧。”是啊,背井离乡的生命孤独,空旷浩茫的环境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情感孤独,单调乏味的精神孤独,重重孤独像大山一般压来。孤独到了深处,悲伤到了极点,连做梦都想逃离。向整个芦苇荡呼喊吧,宣告孤独与痛苦,同学们读得缓慢而悲伤。

“在黑天、黑雨、黑风之中,杜小康说了一句话‘还是分头去找吧。’这时的杜小康表现出了冷静和沉着,能够分担责任,所以更加成熟了。”在黑色中成长,这或许就是孤独的色彩,但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在孤独中开始成长的孩子,我们为之而惊喜,为之而骄傲,为之而自豪。这里的朗读,读出了一份沉稳,读出了一份成熟。

“结局处,杜小康很激动地说,‘蛋!爸!鸭蛋!爸下蛋了!’(该生由于激动误读,全班哄堂大笑,他羞赧地继续说着)鸭下蛋了,就代表着收获,也写出了杜小康的成长与成熟。”是啊,这最后一句最有意思,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读的时候容易读混、读错,是不是排山倒海的孤独把杜小康压抑久了,他已经不会说话了?可以具体想想说话的顺序、用词、句式和标点的特点。“在发现鸭蛋的瞬间,太激动了,首先是一个字‘蛋’,然后告诉给‘爸’,接着再补充‘鸭蛋’‘鸭下蛋了’,在心情特别激动的时候,我们一般都用短句,并且连续使用四个感叹号,表达了人物的惊喜和激动之情。”学生的发言越来越精彩,分析入情入景,朗读声情并茂。

在孤独中,人物的言语被大量地压缩,甚至说话都被动作和眼神取代,或者不想说话了。这孤独中的每一句话,都成为杜小康成长的足迹。正如鲁迅所言:“写人物,几乎无需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言为心声”,每一句话后面都站立着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唤醒学生的灵魂,用阅读来重塑课堂。首先,教师要做一个聆听者和阅读者,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重塑心灵,进而改变写作的格局,让读写结合在课堂上真实有效地发生,在读写结合中自然地习得语言。其实,这样的发现式学习,每一篇课文都有,你用心了吗?

课后,王宇帆同学找到我:“老师,今天的学习真有趣,有收获,但是‘言’如何能刻画‘心声’呢?有没有一点妙招?”这个问题问得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文字:

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走到了一个荒郊野地,又饿又渴,于是去寻找食物,真巧,他们看见了一个绿油油的大西瓜……你们猜,他们各自会说些什么?

在我俩的对话与笑声中,唐僧师徒各人的言语和性格便逐一彰显出来了。唐僧会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猪八戒会说:“呵呵,太好了,俺老猪早就渴了。”孙悟空会说:“别急!这荒郊野地的,哪来的西瓜?等俺老孙看看再说。”沙僧会说:“还是听大师兄的吧。”为何面对同一主题和场景,每个人说的不一样呢?这就是“言为心声”的第一招:语言刻画要有个性。

再来看一个片段:

“这次,数学考得太差了吧。”“我,我太粗心了,时间也不够,就……”“每次都粗心,你也太马虎了吧,时间不够?你的理由挺多的嘛!”“你呀,数学差,上了初中可千万别偏科,数学也没少补啊!你也不笨,为什么数学差啊?肯定没有认真听讲。”“太让我失望了。”

这个片段,我们有似曾相识之感,考试过后必有暴风雨。语言描写倒是比较精彩,但是总觉得除了人物的对话之外,还缺少点什么。缺少点什么呢?我们反复斟酌,这是增加后的片段:

“这次,数学考得太差了吧。”一句话打破了僵局。

“我,我太粗心了,時间也不够,就……”我小声嘀咕着。

“每次都粗心,你也太马虎了吧。时间不够?你的理由挺多的嘛!”爸爸的声音逐渐变大了。

“我……”我无话可说。

“你呀,数学差,上了初中可千万别偏科,数学也没少补啊!”爸爸接着说,“你也不笨,为什么数学差啊?肯定没有认真听讲。”

我无言以对,于是沉默。

“太让我失望了。”爸爸说完便沉默了。

这句话深深砸在我心上,我不想说什么,也不打算说。

这就是“言为心声”的第二招:“语言+”的魅力。它就是在语言描写的基础上,融合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让人物形象变得饱满而鲜活。

王宇帆转动着她明亮的大眼睛,高兴地望着我:“刘老师,谢谢您!看来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确实需要好好地斟酌语言描写。”刚放假两天,她就将文章《嘘!》发了过来。

妹妹最喜欢回老家啦,老家有大山坡、矮砖房,小花猫、小黄狗,还有好多好多好玩、好吃的东西。

这一天,暖暖的阳光透过嫩绿的窗纱,晃亮了我的眼睛。妹妹正枕着黄一朵、紫一朵的绣花大枕头憨憨地睡着,还咂巴着小嘴。我悄悄用食指点点她的小鼻子:“你呀,肯定又梦见偷吃红烧肉了!”

我转过身走出卧室,迎面差点撞上爷爷端着的一大盆热腾腾的水,雾气蒙蒙中闪亮着一排新安的瓷牙,笑呵呵地吆喝了一声:“起来啦!快点洗漱啰!”奶奶坐在两口大锅前,挥舞着漆黑的火钳,她的眸子里烧着熊熊的火,飘着几颗星星。“早饭在桌上,快点吃罢,我不管你们了。”她依然盯着炉子,翻转着干燥的木柴,听着“啪啪”的爆烈声。

我的笔尖在纸上滑动,太阳卡在窄窄的山隙里。淤泥里一片白在闪动,重复着低低的“嘎嘎”声。门前那棵老芭蕉树迎着风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

我的笔尖在纸上滑动,姑姑用毛巾涮洗出一串串雪白的泡泡,“哗哗哗”,地上便建起了三栋碗叠的大厦。

我的笔尖在纸上滑动,是谁往院子里泼了一盆水,是谁搬着木桌椅“吱吱呀呀”,是谁撞倒了院头的一盆草,又是谁在播报今天的早间新闻。

我的笔尖在纸上滑动。

“喂!再给我倒点水!”

“等一下,那个我要用。”

“爷爷!我起来了,给我穿衣服啦!”

“杀几只鸭哦。我说这些昨天就该商量好的。”

“完了完了,来不及了来不及了。”……

我的笔尖在纸上滑动,妹妹穿着大大的拖鞋冲进了坝子里。撅起屁股,嘟起嘴,眨巴眨巴眼,用尽全身的力气……

“嘘!”

“嘘!”

“嘘!”

突然,大家都安静了,只有水管里的水还哗啦啦地淌着。妹妹踮起脚丫,低了声音对我说:“你没看见吗?那有一只狗狗,它还在睡觉呢。”

大家看向她手指的地方。一只白花花的小狗,枕着金灿灿的阳光,睡得正香。它的背脊微微起伏着,背后是青悠悠的山丘,蓝蓝的天。

“那它应该梦见偷吃红烧肉吧!”我欣慰地点了点妹妹的小鼻子,轻声说道。

在评价环节,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论说着:选点小,选材真;人物淳朴而美好,故事曲折而有趣;语言描写鲜活,老人、大人、小孩语言各异;文章讲究起承转合,特别是“嘘!”,一唱三叹,成为人物描写的转折点,成为写作的亮点……在这一过程中,王宇帆一直眼神明亮,笑容满面。我让她来总结总结,她微微笑着,甜甜说道:“要达成‘言为心声’,要刻画鲜活人物,刘老师告诉我要合理使用两招:一是语言描写要凸显人物个性,二是要运用‘语言+’的手法。”最后,我用一首小诗作结:

语言描写须辨清,

身份性格与场景;

神态動作来辅助,

句式标点色彩增。

同学们,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愿大家的生活丰富灿烂;只要你细心去聆听和感受,便会深深触动。著名作家本·琼森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让我们去发现和抒写生活背后的动人语言,愿每一个孩子的作文生动美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