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书到用时

作者:汪曾祺

我曾经想写一短文,谈中国人的吃葱,想引用两句谚语:“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说明中国有些人是怕吃葱的。屈突通想必是个很残暴的人。但是他是哪一朝代的人,他做过什么事,为什么叫人望而生畏,却不甚了了。这一则谚语只好放弃。好像是《梦溪笔谈》上说过,对于读书“用即不错,问却不会”。很多人也像我一样,对于人物、典故能用,但是出处和意义不明白,记不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读书实在是把時间白白地浪费了。

我曾有过一本影印的汤显祖评点本《董西厢》,我很喜欢这本书。汤显祖是大戏曲作家,又是大戏曲评论家。他的评点非常深刻,非常生动。他的语言也极富才华,单是读评点文章,就是很大的享受,比现在的评论家不知道要强多少倍,——现在的评论家的文章特点,几乎无一例外:噜嗦!汤显祖谈《董西厢》的结尾有两种。一是“煞尾”,一是“度尾”。“煞尾”如“骏马收缰,寸步不移”;“度尾”如“画舫笙歌,从远处来,过近处,又向远处去”。这样用比喻写感受,真是妙喻!我很喜欢“汤评”,经常要翻一翻。这本书为一戏曲史家借去不还。我不蓄图书,书丢了就丢了,这本书丢了却叫我多年耿耿,因为在写文章时不能准确地引用,只能凭记忆背出来,字句难免有出入。——汤显祖为文是字字都精致讲究的。

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写作。朱光潜先生曾说,为了写作而读书,比平常地读书的理解、记忆要深刻,这是非常正确的经验之谈。即使是写写随笔、笔记,也比空过了强。毛泽东尝言:不动笔墨不读书。肯哉斯言。

(彼岸花开摘自《汪曾祺经典作品集》河南文艺出版社)

【素材任意门·“硬核”两兄弟】

屈突通(公元557—62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数民族,屈突氏,隋末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之子。屈突通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即便是亲属犯法,也依法制裁,绝不包庇宽容。当时他的弟弟屈突盖任长安县令,也以严整而知名。因此民间顺口溜传:“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旧唐书·屈突通列传》)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畏心理。

【素材任意门·《董西厢》和《西厢记》】

在《莺莺传》故事流传了400年左右的时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问世了,这就是所谓的“董西厢”,也是今存诸宫调中唯一的完整作品。“董西厢”是在《莺莺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以第三人称叙事的说唱文学。它对《莺莺传》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做了根本性的改造,人物感情更为复杂、细腻,性格也更为丰满,艺术性也有较大提高。到了元代,随着都市经济的繁荣,戏剧更加发达起来,这时,大戏剧家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把崔张故事改为杂剧,也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名家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