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5周年,重读英雄家书,封封泪目

编辑部汇编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随后沦陷,中华民族随之陷入巨大的灾难之中。然而,中国人民不曾屈服。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抛妻弃子,为家国决意赴死!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今天,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吉鸿昌

第一封:为时代而牺牲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家中余产不可分给别人,留作教养子女等用。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家中继母已托二、三、四弟照顾、孝敬,你不必回家可也。

鸿昌手启

1934年11月24日

第二封:教育乃振兴中华之根本

欣农、仰心、慈博、遐福诸先生鉴:

昌为时代而死矣。吾先父所办学校校款,欣农、遐福均悉,并先父在日已交地方正绅办理,属吕潭地方学校教育地方贫穷子弟而设款项,皆由先父捐助,非先父兄私产也。

鸿昌手启

1934年11月24日

第三封:孝廉传家远

国昌、永昌、加昌等:

见字兄已死矣。唯兄所恨者,先父去世嘱托继母奉养之责,吾弟宜竭力孝敬不负父兄之托也。

兄鸿昌手启,11月24日11时冲

家書背后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开启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将中华民族的深重危机推向顶点。1932年,身为军人的吉鸿昌变卖家产购买枪械,组织武装抗日。这年深秋,他在北平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吉鸿昌同冯玉祥、方振武等抗日将领在张家口宣布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吉鸿昌亲率部队,几天之内连下康保、宝昌、沾源数镇,直击察北重镇多伦。1933年7月,失陷于日寇之手72天的多伦终被收复,这是自“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首次从日本侵略者手中夺回被占土地。1934年11月,吉鸿昌遭国民党军统特务逮捕。“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4年11月24日,生离死别之际的吉鸿昌,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就义诗。殉难前的那天早上,吉鸿昌将军异常镇静安详。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他心里依然有惦,于是他向敌人要来笔墨和纸写下三封短信。

小编:三封短短的书信,辉映着吉鸿昌将军爱家爱国、孝廉、热心教育这一永垂不朽的家风传承和时代风范。虽然很短,但无论何时读起,那种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都有着千钧的重量。

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亲爱的荷馨:

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东瓜即同古城),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篱、澄四儿,俱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几年,即可有福,自有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生活费用,可与志川、子模、尔奎三人洽取,因为他们经手,我亦不知,想他们必能本诸良心,以不负我也。

(注:端公即为戴安澜叔祖父戴端甫,是知名爱国人士,戴安澜人生道路引路人。1942年2月28日,端公于广西全州病逝,戴安澜因奉命远征,未能亲临送葬。)

安澜

民国三十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家书背后

1939年1月,年仅35岁的戴安澜接替杜聿明,成为当时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机械化师(第200师)少将师长。在同古会战中,面对四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决心誓死抵御。同古保卫战历时12天,200师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1942年5月初,中英盟军全面溃败。在后有追兵、前路不通的情形下,戴安澜决定带部队进入缅甸中北部山区打游击,并寻隙退回国内。5月18日,200师在缅甸郎科地区与日军遭遇,戴安澜腹部被机枪子弹击中。八天后,戴安澜因伤重不治去世,年仅38岁。毛泽东为纪念戴安澜将军赋诗《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这封家书是戴安澜写给妻子王荷馨的。当时,同古战役已经打响,戴安澜抱着必死的信念,把它当成遗书来写,向妻子一一交代了后事。这封信当时并未寄出,戴安澜随身携带。直到牺牲后,王荷馨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这封信。

小编:读这封家书,一代名将面对恶战求死不求生的从容淡定,历历在目,催人泪下。

韩雅兰: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亲爱的父亲、母亲:

至今未见大人的训示,想大人必因儿不告而走之故怪罪于儿,生气不理了,所以儿对此点终不能安心。儿不愿做个时代的落伍者,不愿落人后,儿要为改造不合理的社会而奋斗,为后来女子求幸福,也要和男人一样为国家民族求解放,做一点有意义的事业。这就是儿此次来延安的主要原因。儿决定来此学习一点真实学问,求中国民族解放的方法。由西安来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好些熟人,所以请大人放心。不要以为儿做得不对。这样多的人都和儿所做的一样。(节选)

敬祝

健安

漂泊的女儿敬禀

4.18

家书背后

韩雅兰,1905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家庭条件优越。1936年6月从复旦大学国文系毕业,年底,她瞒着父母偷偷跑到延安。韩雅兰是在大革命时期入党的进步青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血雨腥风,1930年她决定离开家乡西安到上海读书,在外多年,后由于丈夫纳妾,她有家不能回,所以这里给父母写信就署了个“漂泊的女儿”。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后,韩雅兰奉党的指示返回西安从事地下工作,参加陕西妇女抗日救亡运动。后患病,于1943 年6 月病逝,终年38 岁。

小编:巾帼不让须眉,在这封信里,我们看到一位女性的觉悟,更看到一位为求民族解放奋斗终生的伟大先驱的无悔付出!

(综合自图书《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人民出版社、新华每日电讯、《中华儿女》杂志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