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漏人廖辉

华明玥

【观点引路·把“小事”当大事】在冬夜两点克制热馄饨的诱惑,只为精准捕捉地下水管的“动静”;在看到不属于自己分管的路段漏水时,也深感难受。听漏人廖辉把“小事”当大事,把他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凸显出他强烈的责任感和心系民众生活的厚重情怀。许多工作看似“小”不可言,但如果将其做到极致,做成大事,做出情怀,我们也便活成了一个大写的人。

【适用话题】尽职尽责;情怀;心系民众;小与大

(特约教师 张金枝)

一切都有预兆,当廖辉再次穿起铁桶一样沉厚的制服棉袄,再套上那印满黄色荧光条的背心时,他就想到十年前,在大学宿舍里,他是如何毫无预兆地迷上雨果笔下的主人公冉·阿让,从巴黎的下水道里出逃的那一段。他将这惊心动魄的情节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一刻,他是否已经预感到,身后有道门已经洞开,吹来了地下带着腥锈味的风:他注定要跟地下管线打交道了。虽然,救了冉·阿让命的是巴黎庞大如地下城的污水管,他“听诊”的是自来水管,但它们一样埋没在沉甸甸的路基底下。

是的,他成了自来水公司的一名听漏人。每当子夜来临,他开着他的橘黄色小皮卡,与同事两人一组,带着他们巨大的“听诊器”——那是一根1.5米长的空心铁管,铁管的这头做成喇叭形,正好兜住整个耳郭,再加上敲管听音的小槌子,和扒开检修顶盖的长铁钩子,就这样到夜深人静的街道上,开始他们一整夜的听诊工作。

他们听的是城市的主动脉、支动脉和毛细血管,在冰冻天气,撬开检修顶盖后,地下的暖湿气流一下子扑满了廖辉的眼镜片,让他眼前一阵朦胧。没关系,他靠的是听觉,将“听诊器”用力抵在水管上,人尽力地伏下去,将全身的精神头儿都集中到半边耳朵上。他们在培训时,都经历了极为残酷的淘汰,考官反复让他们听各种细微的声音,比如猫爪擦过屋瓦的声音,头发丝拂过下水道丝网捞的声音,一听就是两三个小时,听到耳涨头疼为止。因为真正的听漏人,不只要求听得真,还要求听而不倦。

工作两小时后,同事建议去喝一碗辣油小馄饨,驱驱寒气,廖辉尽力克制着对那碗小馄饨的向往。因为那样一来,廖辉会感到耳朵里如灌满了热水的暖气片一样轰轰作响,就会有好一阵听不清地下水管的动静。

“你去吧,我继续听。”廖辉说。等到水管破了皮再来堵,就迟了,所以听漏人的职责,是要在水管刚刚有渗水现象时,就用耳朵捕捉到。廖辉形容说,那就像鲤鱼在又稠又浓如同绿油一样的塘水上吐出的一个泡泡,这个泡泡让他耳朵深处的纤毛們颤抖了一下,纷纷直立。“这里,就在离这不足五米的地方有漏点。”廖辉的底气,就是这样练出来的。

凌晨2点到4点,是最容易听得清,又有收获的时候。很难形容廖辉对“收获”的感觉。肯定不是期待,没有收获最好;但是,连续几晚的一无所获又会让他揪心。有时,几晚的平静可能就在地下水管上积蓄了某种破坏的力量,一旦漏了,那就不是破皮儿了,而是伤筋动骨了。

有一天,下午四五点钟,廖辉从超市出来,在不属于他分管的路段上,就看到了伤筋动骨的一幕:破土而出的自来水柱把沥青路面都顶歪了,水柱飙出六七米高后,被西风徐徐吹斜,像一面水雾做成的白帆。路人在那里围观,有人开始在那面水帆前笑闹着合影。只有廖辉心里针扎一样难受,那是多少个听漏夜的沦陷啊,那种自责,难以名状。

于是路人看到一名30多岁的男子,气呼呼地瞪着每个在那片水帆前留影的人,瞪着他们。

(张秋伟摘自《羊城晚报》2019年1月24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