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亲情在细节里流淌

万安

孟子说过:“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认为美就在于充实和丰富。如果用来评价文章,那么只有内容充实丰富的文章才称得上是美。就是要言之有物,持之有据,用足够的高质量的材料显示文章的主题。今天我们以“亲情”为主题来看看如何让记叙文写得充实。

巧妙“物化”,丰富形象

“文章是靠形象来思想的”,要将抽象的“亲情”写得具体充实,就只有为它找到合适的附着物,找到“他们见到过但未想到过”的合适载体。情感的表达需要一定的载体,它可以是一声简单的问候、一个细微的脚步声,或者一首让人感动的诗歌。

片段展示:

一个孩子从小没了母亲,他的父亲把他拉扯大。

他觉得父亲不会做家务,每次剥洋葱都会被呛得泪流满面。他告诉父亲,你剥洋葱的时候,放在水盆里就不会刺激眼睛了。

可是他发现父亲并不这样做,依然按照老办法,依然泪流满面。

孩子不懂,这是为什么。

后来孩子长大了,娶妻生子。当他步入中年的时候,他挚爱的妻子离他而去。

他内心满是凄凉却无从表达,他不愿让自己的孩子看出他的内心是那么软弱,因为父亲应该是一座山。可是有时他想哭,那时他就会跑到厨房剥洋葱。只是他在剥洋葱的时候,不再把洋葱放在水里,而是任由那刺激的气体直冲眼睛。在那时他可以尽情地怀念他的妻子。

有一次,儿子问他,爸爸你怎么不把洋葱放到水里呢?

他突然想起自己的父亲,想起父亲手中的洋葱和眼里滴落的泪。

技法总结:情感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抽象存在的,记叙文要为情感找到寄托物。本文是一篇歌颂父爱的文章,文章表达主旨的载体就是“洋葱”,这是一个十分恰当的载体:洋葱有强烈的刺激性,可以将真实的泪水掩饰住,从而不让儿子发现“大山后面的阴影”——情感上的软弱之处。我们的文章写的都是大家熟知的道理,如果要用这些司空见惯的道理去打动评卷老师的心,就务必要找到“他们见到过但未想到过”的合适载体。

善用“迁移”,充实内容

文章要写得丰富,还要学会联想和想象。丰富的内容要通过联想从记忆中提取,这里说的联想,就是要把与题目相关的、相近的、相反的、类似的事,尽量回忆起来,要横着想了再纵着想,想得越多越好。先把想到的简单记下来,然后再分析整理,看哪些可用,哪些暂且不用。

片段展示:

我们这一代人,从长辈那里听到最多的,应该就是“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这样的话了吧。犹记得五六岁的时候,吃饭的时候不小心掉了几颗米粒儿在桌子上,也会被外婆唠叨一通。若是饭剩得多了,更是要训上好几日。她常常跟我说“过去过的苦日子多了,什么都格外珍惜”,听她说得多了,我就渐渐养成了不剩饭菜的习惯,这就是现代人提倡的光盘行动吧!他们那一辈人,最懂得这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他们身上勤俭节约的品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

在我满了十岁以后,外婆对我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女孩子坐姿要端正,走路要像个淑女;长辈们动了筷才可以吃,吃饭不可以边吃边说话,吃完后还要招呼长辈们“慢点吃”;对长辈们要时刻称“您”,说话要轻言细语,不可造次……诸如此类的,双手数都数不过来。那时我正是个“小顽童”,对外婆的严格要求并不愿意全盘接受,常常惹得外婆做出假装要打我的样子来吓唬我。我当然知道外婆并不会真的打我。她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将她长辈教给她的礼数,全部灌输给我。她常常回忆起她的母亲,她的外婆,常常念叨着那时候的她也是这样被大人们要求着学会懂事。他们那一辈人,最明白以礼育人的苦口婆心,很看重温文尔雅的自我形象,虽没有现代人出入高级场所的华贵耀眼,骨子里却也有着不卑不亢,讲究礼数的高贵,这是他们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

时间永是流逝,新的东西总会裹挟进时间这条长河。老一辈人忘不了养育他们的那片土地,忘不了数辈人延续下来的家风礼数。其实,我们这辈人又何曾忘记过?

长辈是本厚重的书,重新打开书页,我又读到了人生的事理,读到了传统的积淀,读到了我与他们心灵的共识。

技法总结:这个文段巧妙借助“回忆”,联想起小时候的生活场景,塑造了一个讲究礼数、勤劳务实的外婆形象,既充实了文章内容,又丰富了人物形象。文中还随着时间的流逝纵向展开,从多个角度丰富人物形象,解读“长辈”的主题,内容充实。

妙用细节,增添神韵

“艺术来源于细微处”,细节是艺术的生命。一篇优秀的文章,必定有精彩的故事、鲜明的人物、深刻的主题,而细节描写正是达到这三个维度必不可少的技巧。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和对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片段展示:

外婆时不时打开壶盖,看看里面灰黑的草药,微微沸腾的汤药,煮痛了外婆的眼与心。外婆从袋中掏出一块手帕,擦干眼泪,狠狠地攥紧。半晌,才放下壶盖,又拾起地上的蒲扇,一下一下,试图扇走丝缕不断的烟雾,似乎要扇走被煮沸升腾的苦涩。

……

一向寡言少语的外婆,竟也变得唠叨起来。“不煮了,反正老头子也喝不下去了!进去吧!”外婆一边说,一边端下药壶,轻轻地将药倒入白色的瓷碗中。她自言自语着:“这药很苦,但不能不煮,只要还有一点希望!”

昏黄的灯光投到水泥地上,冰凉冰凉的。外公躺在床上,抿着嘴,一声一声地尽量压低声音地哼着,手一颤一颤。

外婆轻轻地放下手中的东西,赶紧扶起外公,用孱弱的身子斜撑起外公的病体,一勺一勺地吹凉,递近,倾斜,送到外公的嘴边。外公费力地含着药,睁开了眼,深深地看了外婆一眼,嘴唇微微翕合,仿佛想说什么,手微微靠近外婆,想要去碰触……一碗见底,煮熬了一个清晨的药全洒在外婆的前襟上。

那药散发着热气,这是屋里唯一的热气。此时,我才明白:最深的痛是无言的,最长的絮叨也是因为爱。

技法总结:这篇文章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动人的细节彰显了浓浓的亲情。正所谓“一粒沙里一天国,一树菩提一烟霞”,外婆煮药的场景定格在每位作者的内心深处,“用湯匙一勺一勺地吹凉,递近,倾斜”,千言万语化作几个简单而熟练的动作。“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臻于大痛无言者,多言唠叨,无言煮药是也。

画龙点睛,丰富意蕴

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之所以能获得阅卷者的青睐,大多是因其独特的观点、丰富的材料而独树一帜、引人入胜的,而要写好这类文章关键就在于选择精要的素材,多一点论据和推理,让内容充实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片段展示:

老爸不疼我,这是扎根在我脑袋里许久的观念。小时候学走路,老爸老妈蹲在旁边看着。一个不小心摔倒在地的我哭得极其凄惨,末了还在地上滚两圈,可就是没有人来扶。就因为老爸那句话:“让她哭,让她滚,闹够了自己就停了。”我的童年过得极其凄惨,从我脚上那些有故事的疤就可以看出,全是摔的。

……

清风、明月、大马路……老爸同我走在清静的工业区大道上。我总想他同我说些什么,可不知从何而来的沉默一直在捣鬼。我嘻嘻哈哈同小狗追逐,看着老爸在后面笑,有些不是滋味。并排走到一起,老爸开了口,“又要高考了吧。”我心虚地笑了下,明知他用的陈述句还“嗯”了一声当作回答。老爸接下来的话差点让我哭出来:“幺女,又辛苦了一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清楚,不需要我再说些啥子了。”

我想哭,当老爸明白我的辛苦与努力;我想哭,当老爸不再有什么话想说的了。我想哭,是因为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十八年来我爸有多疼我!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老爸让我明白,人,要学会自立,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探索这个世界,去适应这个世界。

以父之名,让我自立;以父之名,让我自强;以父之名,让我自己站起来。去拥抱,去迎接这个世界。

技法总结: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记叙、描写父亲让“我”站起来的几个片段,然后在最后三段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中心,可谓画龙点睛。这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