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语道真情

作者:唐享沐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曾盛赞周邦彦《解语花》中的“桂华流瓦”,而后笔锋一转: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此例刚好映照他的“隔”与“不隔”之说:王国维先生认为只要“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就能“话话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也就是说,只有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令读者没有阅读障碍,才能真正打动读者。相反,如果在创作中感情虚浮矫饰,遣词造句上過度造作,使用过于复杂或浮夸的言辞,就会给人以“隔”的感觉,让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欣赏有所障碍。他欣赏语言平实有质,与人“不隔”词。周邦彦以“桂华”代“月”,美则美矣,却不免让人脑子里先绕个弯,然后才能体会其所写之境,这样的停顿,无疑有损于意境的浑融。

  无论是诗词还是以文字为载体的其他艺术形式,它们所要表现的,归根结底是人的理性与情感。理性剔透,感性浑融。它们都因“真”而令人折服。而一篇文章的价值,这些“真”情、“真”理占去了绝大部分。

  一篇文章正如一份礼品,文字是包装,内涵是礼物本身。好的礼品固然需要好的包装,但这“好包装”并不等于花哨,它只需结实、完备,毕竟最重要的还是礼物本身。试想,如若收到一份里外三层,包得层层漂亮的礼品,拆到最后却发现空无一物,那岂不予人笑柄?没有真情,再华丽的辞藻也未免苍白。而如果言之有物,朴素的言语也能触碰人心。

  《滕王阁序》是千古名篇,文采辉煌,读来口舌生香。但真正令滕王阁千古流传的,是《滕王阁序》后半部分的慷慨陈志。如果只有对烂漫丽景的吹捧,在今人的眼中,滕王阁定还不如陶渊明“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一方破旧茅檐值得凭吊。

  “下雨了,这真奇妙!”简单的语言却诉说着人类本真的、随着成长渐渐被遗忘了的好奇心。用最质朴的,甚至有些稚拙的语言,对人类漠视自然做最有力的叩问。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疯传的冠军诗歌:“故乡很小/小到只盛得下/两个字。”十三个字,简单得不像诗歌。说实话,我也不能确切地指出它的意义,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它要传达的感情,一份对故乡不容转移,不会变迁的爱。所以我想,“素语”是道得了“真情”的,不但道得,还能美化,让真情多份质朴,让真理多份简明。少了华丽的辞藻,不会影响文章的高度,但没有足够的内涵,文章将不能称其为文章。

  文章是人精神的外化,故曰“文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章。而其实人生亦如撰文,不是只有华丽的头衔名利点缀,才过得好这一生。

  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思想深度的议论文,作者运笔老辣。行文环环相扣,从写文章“为什么要道真情”到“如何道真情”,过渡自然,逻辑性强。通篇夹叙夹议,事理交融。论据选用新颖贴切,既能充分证明论点,又增强了可读性。结尾从写文章的技巧进一步谈到人生感悟,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