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卷考生重回考场”材料作文导写

作者:崔娟 田宗昌

  作文君

  我们在2017年第24期刊登了《“白卷”考生十年之后:备战高考,弥补当年的“冲动”》这篇文章后,有不少素粉在我们的短信平台及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讨论如何把这个素材运用到作文中,于是本期我们就请崔老师、田老师为我们支几招……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安徽蒙城打工青年徐某在2008年高考时,故意在每张试卷的答题卡上写下“我是×××,我对高考制度有看法和建议”的教育宣言,明确希望自己得零分。在经历了短暂的社会关注和九年的打工生涯后,徐某决定报名参加2018年的高考。

  有人认为徐某当初的做法太过冲动,有人认为他现在的选择是一种觉醒和成熟,还有人认为他的行为不乏炒作的成分。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则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它提供了一条时事,并列出了几种针对该事件的不同观点,要求考生谈个人的思考感悟。由于作文材料十分贴近考生的学习生活,写作“任务”明确,材料“驱动”有力,便于学生展示各自的写作功底。具体行文时,有如下几个立意角度可供选择。

  一、从该考生九年前的考场行为入手

  立意1:肯定其当年挑战高考制度的做法。毋庸讳言,高考制度并非尽善尽美,仅以一次考试成绩且单一的评价模式来选拔人才,自有其偏失之处,徐某对其提出建议和看法,并且不惜以个人前途为代价,勇气可嘉。如果对不合理之事大家都视而不见,三缄其口,如何能改进和完善?这是从正向立意。

  立意2:否定他的盲目冲动行为。高考毕竟是一场极其重要的考试,关乎个人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位考生以一种另类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全然不顾自己的前途命运,不能不说是一种盲目冲动。对人对事有看法和建议,十分正常且可贵,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若是不计后果,只会自酿苦果。“言寡尤,行寡悔”,才能收获幸福。九年后他重新选择参加高考,可能就有对自己当年冲动的悔意。这是从反向立意。

  二、从该考生九年后的选择落笔

  立意3:肯定他直面自己失误并自觉改过的勇气。经过九年打工生涯的磨炼,该考生大概已深刻体会到知识改变命运的真谛,因而勇敢地做出决定,为当年的冲动行为买单,重新走向考场,这说明他已有悔过之心,并且有改过之行。如果执迷不悟,或悟而不改,就不可能有如今让人赞赏的选择。“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这是正向立意。

  立意4:质疑他重新高考的动机。在一个身无俗事牵绊、一心一意求学的年轻时代,金榜题名尚且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时隔十年,家庭重担已然落在他双肩的时候,选择重新高考,榜上有名几乎就成了一个小概率事件。就此而言,该考生的选择难免有自我炒作的作秀成分,其引起大家关注的用意可能要远大于考试成绩的高低。这是从反向立意。

  三、从该考生九年前和九年后对比的综合角度切入

  立意5: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人生是一场手握一张单程票的旅行,一旦错过了某处的“风景”,就永无回头再来的可能,或许在仪式上可以重新来过,但此一时,彼一时,心情、感受和结果定会大不相同。因此,每一个选择都不能不慎,每一次冲动都理应得到遏制,毕竟,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自制就无忧。

  以上角度可任选其一,就事论事可,就事论理亦可,推广联想亦无不可。

  突围角度一:结构明晰化,说理有层次

  名师支招:议论文贵在说理,说理时贵有逻辑,若是不注重逻辑,一会显得思维混乱,文章层次不明,二会大大降低说理的力度,达不到服人的目的。讲究逻辑,说理就有了层次,结构自会明晰。通常,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可采用横分方面、纵分阶段法,前者是从几个并列的方面对问题展开论述,谓之横式结构,它以思维说理的广度见长;后者常常依据摆现象—探原因—析本质的顺序,一线推进,谓之纵式结构,它以思维说理的深度取胜。无论采用何种结构形式,都能很好地体现出议论文的逻辑性。

  【佳作赏析】

  冲动的名字叫魔鬼

  近日,一位安徽籍考生成了焦点人物。原因是该生在九年前的高考场上,以一种近乎奇葩的方式公开叫板高考制度,希望自己得零分。如今,这位当年的“白卷”考生,决定报考2018年高考,引发热议。在对他的勇毅表示赞佩的同时,我深感其当年的零分诉求对当下的莘莘学子似乎更有警示意义。

  首先,追求零分效应是对自己前途不负责任的自弃行为。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许多普通的年轻人,其命运正是通过高考得以改变,而一些主动放弃高考的人的命运也因此形成了拐点。通常,考生当中,除了因外部不可改变的力量(诸如家境、身体、自然灾害等)无可奈何与高考失之交臂者,极少有在高考场上拿自己的前途做儿戏的。就此而言,这位安徽考生当年的行为,就具有了异数的性质。无论其初衷如何,事实是,高考给了他机会,他却在最为关键的命运转折点上交了白卷。这种行为,不能不说是缺乏理智的自暴自弃。

  其次,追求零分效应是对辛苦供养自己的父母不负责任的负义行为。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普天之下每位家长的心愿,就像农人辛勤耕耘只为盼得好收成一样,父母在孩子身上,无不寄托着青出于蓝的厚望。孩子十年寒窗苦读的背后,更有父母道不尽的艰辛付出,以及由此而來的热切期待,在他们盼望收获的时节自毁其实,近乎残忍。当满心的希望变成了失望后,父母的心中要承载多少痛苦,这大概是游戏高考的孩子不易知晓的。因此,草率地希求零分,不能不说是缺乏明智的莽撞之举。

  最后,追求零分效应的结果是教训惨痛,代价惨重。

  据说,该考生当年的学习成绩尚可圈可点,原本或许能上一所不错的大学,使人生升值,让父母欣慰,也能为社会做更多有价值的贡献,可一念之差,使他在本该燃烧的岁月,选择了“冒烟”模式。如今觉醒,重回考场,意欲东山再起,弥补那次草率造成的缺憾,毕竟年龄、条件、心态已非从前,十年青春岁月已经“消磁”,人生中最佳的求学期已被荒废,时移身异,感受一定不可同年而语。

  平心而论,谁的青春没有冲动?哪个年少不曾叛逆?可是,当这一切以不计后果为前提时,必然会酿成苦果。值得庆幸的是,这位考生还有从头重来的机会,祝愿他在高考场上旗開得胜,如愿圆梦。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立论于安徽这位考生九年前的冲动选择,对此展开评说,文章最大的亮点是说理的层次。

  全文共八个自然段,是考场议论文中最具魅力的“八段锦”式结构——首尾各一段,主体部分分三层,每层两个自然段。这样的结构,既有稳定匀称的视觉效果,又便于从几个方面多角度展开说理,是一种值得借鉴的议论文写作模式。

  突围角度二:文体求新颖,表达显个性

  名师支招:在千篇一律的议论文中,如果能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更具新意的体裁表现形式,无疑能破解文体上的板滞僵化,使自我的写作个性得以张扬,这其中,既有便于亲切交流的书信体,也有便于展示雄辩才能的辩论体,还有富于激情的演讲体……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中,第四条是“有创新”,而这一条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对新颖文体的自觉选择和运用。较之于“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文体新颖这种外在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获得阅卷者的关注。

  【学生佳作片段】

  绕了十年的弯路,你最终还是回来走高考这条成才的捷径了,由衷地为你感到高兴。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很好奇,这十年的经历,是什么让一个有勇气得零分的少年重回考场,在这条拥挤不堪的高考路上再走一遭?是求职时的到处碰壁,是打工生活的艰辛不易,还是当年的同学如今让你羡慕的处境和地位?“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这种反差是不是刺激到了你?十年的打拼,你是不是无数次后悔过:当初不如在试卷上好好地写几行文字、答几道试题。

  高考是经历了时代检验的,是它,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梦想;是它,让无数的有志者登上了成功的舞台;是它,给那么多出身寒微的年轻人麻雀变凤凰的希望。

  十年后重回考场,你能有这样的决绝和精神,相信你会拼尽全力。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重新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不必在意有没有掌声和喝彩,也不必介意是否有来自他人的风言风语,排除一切干扰,一心一意复习功课,好在2018年的高考中大显身手,期待你金榜题名的好消息。

  (张司东《你终究明智地选择了捷径——写给徐同学》)

  名师点评

  该文的亮点在于体裁的新颖。小作者选择以与该考生展开对话交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其好处是:第一,能将自己与众多选择议论文的同学有效区分开来;第二,能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对话场,使说理远离了生硬和死板,理中有情,情中含理,理可服人,情能动人,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突围角度三:琵琶可反弹,铮铮出新声

  名师支招:作文立意时,有一种反弹琵琶法,即所持观点跟大多数人的相左:当大多数人正向立意时,你却反向思考;当大多数人反向立意时,你却从正向落笔。这种唱反调的做法,能避免观点落入俗套、持论陈陈相因的立意痼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契合了当下大力倡导的思维要尽力彰显批判性、创造性的写作理念。

  众人顺流而下,我独逆流而上。反弹琵琶,可让文章变成思想的狂欢。当然,也要防止为标新立异而违反常情常理的偏激、错误甚至反动的立论,确保文章有正气,不乖戾。

  【学生佳作片段】

  我敬佩这位考生的勇气,我要为他鼓掌。

  第一,我敬佩他勇于挑战制度的勇气。面对不尽完善的高考制度,这位考生不惜以牺牲个人前途为代价,仗义执言。当大多数人对高考的弊端视而不见、不愿发声时,他勇敢地站了出来,直陈其弊,以期引起世人的关注。没有勇气,岂能如此!以血醒民的谭嗣同,大胆质疑地心说的哥白尼,都是面对谬误,以勇者无惧的精神,维护着正义和真理。某种程度上,正是勇者的牺牲,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第二,我敬佩他敢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十年后,毅然走向考场,这是向自我发起的挑战。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在曾经强烈质疑的高考面前重新调整自我,而且不在意世俗蜚短流长的评说,不在乎已经成家的经济压力,也全然不顾及已经荒废十年的学业。我相信,如果不是内心足够强大的勇者,很难突破自我的心理障碍,做出这样的抉择。壮士断腕,非勇者不可为。

  (朱姜《我为勇者鼓掌》)

  名师点评

  这篇文章的最大亮点是观点新颖。当大多数同学对这位考生的行为不以为然时,该文却能另立新见,对这位考生异乎寻常的勇气大加赞赏。正是这种不同的声音,彰显了小作者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写作个性,使文章在众口一词、千篇一律的立论中显得清新脱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