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许多问题,长大后都不再是

作者:韩大爷的杂货铺

  【适用话题】尝试导师相信他人与相信自己

  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体质很弱。有一次举办运动会,体育老师问我:你怎么没报项目?我把心底的担忧倒了出来:我常常感冒,体质不好;我学习成绩已经很好了,体育方面可能就不太出色;百米跑我也试过,并不擅长,所以,我不适合田径项目。

  体育老师的话,刷新了我小时候的“常识”:你错了。人都会感冒,适时地感冒一次,恰恰证明你的免疫系统是敏感且正常运转的,反倒有可能说明你体质好;学习成绩好只能说明你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运动是另一方面,谁也没规定它是“坏孩子”的专利;百米跑是可以练的,任何人刚刚尝试时成绩可能都不理想,更何况,除了短跑,还有长跑项目,你也许在耐力方面更加出色。所以,来试试吧。

  当我听到这些“科学论断”时,瞬间觉得心里有底了。我最终报名参加了长跑比赛,拿了第三名。

  高二时,学校进行文理分科。从小到大,我的数学成绩永远没有语文成绩考得好,师长们多年来不停地提醒:你数学方面急需提高啊!你偏科啦!我渐渐也在心底承认了这个现实:我脑子不灵,只适合做一些读读写写的事情,数学不适合我。于是我报了文科班,且对数学这一科,怕得要死。分科之后,教我们数学的,是在当地名声赫赫的泰斗级老师,姓周。我现在还记得,第一堂课时,他在讲台上讲,我在座位上绝望地走神。下课后,他问我:你成绩那么好,為什么不把数学也兼顾一下呢?我说:老师,我从小就不擅长数学。

  他的一番话又刷新了我高中时的“常识”:你错了。咱们现在学的内容,跟以前的知识并没太大联系,从前学得不好,不能说现在也学不好;另外,你刚刚的表达不准确,什么叫“不擅长数学”?数学分为代数、几何,以及好多个部分,牵涉的能力有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充其量只能说,你不擅长其中的某一小部分。我看你的逻辑能力就很强,你甚至有可能很擅长数学中的另一些部分。

  听完我高兴极了,感觉整个人都解放了:原来,“科学表明”,我在数学领域不但不是废物,而且非常“有戏”。那学期的考试,数学满分150分,我考了142分。

  要是没有那么多的老师帮我颠覆“常识”,要是没看到过那些“最新研究成果”,很多事情,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做,很多领域,我这辈子,可能碰都不会碰。我们无论是对自己的判断,还是对事物的认知,都习惯性地去别人那里找根据。而我们如此信赖的外界参考,其实是靠不住的。人很多的恐惧与心理障碍,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抑或早年间被别人在脑海里围起来的篱笆。

  一方面,你经历得越多,知道得越多,就越有可能发现:很多自己以前觉得是问题的地方,其实都不是问题。另一方面,可能这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篱笆,在终极结论浮出水面之前,脚下的阻拦仅仅是一排娇弱的花。

  (王世全摘自《润·文摘》2017年第9期)

  【素材分析】任何事情,唯有亲自去做,方能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不能在未做之前,就给自己设置心理障碍,以至于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即便是输,也不能输给内心的恐惧,甚至是别人灌输给你的“你不行”。勇敢去做,哪怕输给残酷的现实,至少不会留下永远的遗憾。

  【速用名言】

  1.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

  2.片言之赐,皆事师也。——近代思想家梁启超

  (特约教师倪丽彬)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