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16岁

段天泽

这已经是第四稿了,为了这次作文比赛……

作文比赛,作为理科达人的我本来不想参加,可是班主任严老师说这次作文比赛是集体活动,作为班集体的一员要积极参加,为更多的同学进入复赛创造机会。看着我勉强的神态,班主任又给教数学的妈妈发了微信,我就这样被严老师和妈妈拉进了作文竞赛的赛道。

为了初赛,妈妈把作文比赛历次获得一等奖的作文整理出来,要我每天读五篇:找出富有内涵的句子,列出构思独到之处,模仿精彩片段速写——严老师从后门走到教室前门,我得写完一个片段。前两天,我一听到严老师的脚步声,就心跳加快。

在家庭和學校的通力“压榨”下,我初赛“一战成名”,作文分数处在年级“榜眼”的位置。

进入了复赛大名单,严老师又出新招:他每天出一道作文题目或者一个词语,让全班同学每人写一段话,让我们这些分子从中寻找能激发灵感的词、短语、句子……看着同学们写的“语文书中的‘老干部——杜甫”“别动我装满青春的抽屉”等别出心裁的说法,我的素材库也被打开,那些尘封在记忆深处的成长故事,一个一个地被挖掘出来了:童年的陀螺友谊、少年的操场午聊、中考前偷偷扔卷子、高中的“假”作业……每一个经历,都是一段贴着个性化标签的故事。就这样我的作文选材人性化十足,很得老师青睐;我的语言表达在同学们的火力支援下,应试作文的味道遁于无形。

越是这样,老师和家长的期待越高,我的压力越大。今天的作文训练,因为我的构思不符合严老师和妈妈眼中的新颖,我已经翻来覆去折腾三遍了。第一遍,妈妈请教了高人,让我按照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的构思写,我写完了,妈妈说文章像挤牙膏,作文情节没嚼头——没有韧性。第二遍老师让我按照王国维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修改,改好了,老师说我的作文内容与“三境界”不能融为一体。第三遍我按照仁义礼智信的思路修改,妈妈看了,说:“面目全非,看不出往日的作文灵气——套话连篇,内容空洞,还不如第一稿呢。”严老师深有同感。

这时电视里正在点评《乘风破浪的姐姐》,我的任督二脉仿佛一下子通了,我挥笔写下“乘风破浪的十六岁”。这次比赛,我不就是乘风破浪地前行吗?乘着老师和妈妈的东风,冲破参赛的心理“浪涛”;乘着同学们参赛的顺风,闯过初赛的“浪涛”;乘着语文的东风,冲破成长的“浪涛”——涅槃……

这次比赛的结果,于我已经超出了获奖证书的意义,它让我在十六岁的花季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挑战。试问,有哪本证书能有如此的魔力呢?

点评

立意新颖。一次作文竞赛,几次修改文章,本是一则寻常的素材,作者却从中提炼出“涅槃”的主题,又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乘风破浪”加以诠释,这样,文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立意深刻,表述新鲜。同时文章构思新巧。“我”的理科达人、家长的教师身份,这些身份安排颇具匠心,而结尾从作文比赛升华到成长,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