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与他的时代

作者:杨奎松

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潘光旦1926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后,热衷于对优生学的推广和研究,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之一。他著有《家谱学》《优生概论》等。

他认为,一个民族人才的多少从根本上取决于良好的遗传。然而,他所研习的优生学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与民主化、平民化的主流思想保持了相当大的张力关系,所以与近代流行的许多时代潮流相比,其不少论说显得颇不合时宜。大概是有感于此,1927年他就在《学问与潮流》一文中對“顺应潮流”的风尚表示疑虑。

学习生物学出身的潘光旦喜欢以山涧中逆流而上、力争上游的鱼来做比喻。他认为学者“好比山涧里的鱼,和潮流有相当的关系,却不会卷入旋涡,演灭顶的惨剧”。换言之,学者面对种种获得浩大声势甚至历久不变的所谓“潮流”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趋避取舍,“做一个时代潮流主动的引导者,选择者,而不做被动的顺应者”。

适用主题:坚定信念;逆流而上并非标新立异;主动选择……

学生运用示例: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曾对随波逐流的人们敲响过警钟:“一味地被动顺应,也许最后会被时代潮流这个大漩涡所吞噬、所淹没。”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以至于在一切都被时间腐蚀吞没之后,我们才明白“青草更深处”有我们心底更想要的答案,而非浅尝辄止地停于表层,做所谓“潮流”的追随者。

“塔兰泰拉舞效应”讽刺的也正是那些以一有喧嚣与躁动就会盲目跟从的所谓“大众”。在当下,“信息茧房”包裹的时代,顺应潮流成为了一种风尚,所谓的自媒体平台所推广的消息也不过是一些最新的潮流,将人的目光局限在那仅有的几行信息中,而无形之中却把“上钩者”推向灭顶之灾的漩涡,以至于到最后我们只能无所谓地成为“随遇而安”的“佛系青年”。而一旦顺应成为一种习惯,就像关在笼子中的猛兽渐渐地失去自己的本性那般,我们也就会失去逆流而上,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勇气。时代的车轮会碾压着历史的踪迹不断前进,但有些东西反而会历久弥新,在时代的洪流褪去之后,露出它闪亮的面孔。正如徐志摩所言,我们不能总是顺着先人的路径摘取先人的果实,而应该试着去寻找我们心中的“康桥”,去“和身在草绵绵之处寻梦”。

——浙江省新昌中学 李诗虹

(编辑:李跃)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