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小说家的眼睛

作者:蒋方舟

在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也就是二十多年前,对当时的我来说,现实世界的边界就是我们家属院的金属栏杆,我生活里最接近“全球化”的经验就是考出好成绩时,可以去吃麦当劳。

当时,我已经决定以作家作为一生的事业,但那时候尚且天真的我,以为不需要了解外部世界。我以为作家只需要耕耘自己视野范围内的一小块地,比如,沈从文在湘西耕耘,路遥在陕西黄土地上耕耘,莫言在山东耕耘。

我曾经以为我也是这样的作家,但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代人,不断目睹“故乡”被拆除,我也是“望子成龙”的独生子女,父母从小的期待就是到更富裕的地方,更遥远的地方。所以,我被迫不断从故乡逃离:离开小城,离开湖北。

主动逃离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发现自己在写作上遇到了很大的困境。我是读西方小说长大的,向往莎士比亚和毛姆身处的伦敦,我的小说语言也来自他们。而当我开始下笔写作时,却发现脑海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充满了反差。

小说家在现实生活中有需要纳税的国家,但在精神上,他可以无视国别和意识形态,生活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大都市们被跨国连锁店联系在一起,全世界的消费者喝同样的星巴克,在苹果店买同样的电脑,亚马逊和网飞领航出版业和电视业,可这种繁荣带来的福利远非平衡。当过得不错的人享受着奢华便利的生活时,那些过得不怎么好的人却失去了机会、未来,甚至他们的文化身份。没有大学学位的成年人越来越被经济和社会发展抛在后边,移民与难民在很多发达国家激起了民粹主义的反弹。

这些现象看似最近才有,其实早在100年前,作家康拉德就有所預见,他的小说《黑暗的心》揭示了一些全球化与现代化中最深层的矛盾。小说中的西方殖民者把自己打扮成文明的使者。故事的主人公科特兹本来拥有理想,要把商业与科技传播到非洲大地。但这个过程让他变得失望,并被自己的权力和野心腐蚀,最终,他成为一个鱼肉当地非洲人的暴君。

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可以一辈子没写过一篇小说,但他依然可以有一双“小说家”的眼睛。什么是小说家的眼睛?在我看來,就是用文字重新建构现实的能力。

小说家的眼睛跨越了空间和时间,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处——那是巨大的时代裂缝,所有人都害怕掉进去,被抛弃,而站在这个裂缝处的小说家却最兴奋,就像乔治·艾略特写的:“我们都记得生命中的那些重大时刻——那时旧的期待落空,新的渴望勃发。”

我认为,今天的我们更需要这种小说家的眼睛。我们要勇于接受创新带来的可能性,同时关注那些被落在后面的人;我们要不断去新的地方,同时对未知保持好奇,保持谦虚。只有像小说家一样永远保持旁观者的视角,才能理解过去,而从不恐惧未来。

适用主题: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克服阻碍,走出困境;远与近;知识的力量;人生(理想)与时代(现实);处事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洞见力、批判力);创新与预见……

文本解读: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 涂韶华

每个人既独立于世,又和他人息息相关。文中提到的“小说家的眼睛”是指不人云亦云,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跳出来,以一种冷静清醒的态度去看待世界,这种冷静和人性深处的悲悯能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人,更为广阔的社会,从而可以把生活写进文字里,让心灵少一些沉浮,不管是过去了的生活还是未来的,都开始变得简单——可以重新建构。在当下时代,我们需要小说家那样随意在文字里释放着自己,在这样一种自由心境的过程中,让自己懂得应如何对待人和事,甚至在得知生活里的不如意后仍能从容跨越。

学生运用示例

小说家的眼睛总是在凝望过去、审视现在、关注未来,他们可以重新构建现实,甚至可以打破现实,完全创造出一个理想中的世界。这里我首推儒勒·凡尔纳,他的作品充满了科学幻想的元素,完全不囿于他所处的时代限制。类似的小说家还有很多,与其说他们重构了现实,不如说他们创造了现实。历史、现在、未来交错纷繁,但小说家的眼睛总能从其中发现常人习以为常却无比深刻的意义,借助艺术的形式心境再造,向世界投以并不汲汲求以回应的回声。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小说家的眼睛,用自己的细腻和敏锐去打量、怀疑和审视我们生存的世界。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 艾嘉辰

(编辑:王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