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课一座难求,大学生也要走近科学

作者:陈婷

最近,复旦大学的一门通识课火了。这门被冠以“似是而非”之名的爆款课,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12位教授,通过司空见惯的案例,比如“比特币——技术革新还是庞氏骗局”“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手机辐射有危害吗”等,教育学生如何鉴别“伪科学”。

【文本解读】广东揭阳普宁城东中学 陈婷

角度一:普及科学教程,让其成为人们心中真正的常识。只有科学成为了常识,成为了人们广泛知道的科学内容,人们才不会在生活中因辨析不了“伪科学”而轻易上当受骗。复旦大学一门通识课深受学生追捧的最主要原因在于让学生快速洞悉“伪科学”的骗局。科学教程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又能在生活中得以检验的,因此,其实用性可见一斑。正在于其实用性,所以只有科学教程得以普及,科学才会成为人们心中的常识。

角度二:只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伪科学”的现象是层出不穷的,不可能一禁而止的,总有很多人上当受骗。而一门通识课除了给学生普及常识外,还要教给学生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逐一击破,不被“伪科学”所迷惑。理论知识只有转化成能力,才能让学生不管在面对什么样的“伪科学”问题时,都能迅速地辨析真伪。

【时评链接】

多些“似是而非”课,

才能少些以讹传讹

□范荣

日前,复旦大学的一门通识课火了。这门被冠以“似是而非”之名的爆款课,集结了文、理、工、医不同学科的12位教授,通过司空见惯的案例,比如“比特币——技术革新还是庞氏骗局”“电磁辐射与电离辐射:手机辐射有危害吗”等,教育学生如何鉴别“伪科学”。

一门高校科普课何以火遍全网?新颖有趣的内容、大咖云集的配置足够吸引人,但究其根本,恐怕还在于当代人的生活中有太多似是而非,批判伪科学的需求旺盛。这些年,新技术新概念满天飞,即便是高校学子,也时常被专业之外的谬论蒙蔽心智,知识储备有限的普通大众更是容易“入坑”。“面包吃多了致癌”等陈年老梗依然招摇過市,“量子波动速读”等披着新技术外衣的“庞氏骗局”又横空出世,实在让人防不胜防。

相较科学打假,传递一种辨伪求真的思维方式是这门课的意义所在,也是其引发瞩目的关键所在。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亟须补上通过逻辑推理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具体到每个人的生活日常,就是能够以科学的方法认识、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遇到新的科学名词不再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而是保持质疑并进行自主学习;面对套着科学光环的传言不盲从盲信,而是服膺常识冷眼待之。当思考的“免疫力”不断增强,伪科学的“病毒”自然式微。长此以往,便能告别“易骗体质”,涵养起理性认识芜杂世界的思维定力。(选自澎湃新闻)

相关链接:

悬念十足的墓葬文化课

什么是坟?什么是墓?在云南艺术学院的《中国墓葬文化》课堂上,副教授杨洋身穿灰色棉麻衫,手上拿着一把扇子,正为同学们津津有味地讲着“挖坟掘墓”。

悬念、新奇、刺激,是《中国墓葬文化》留给许多学生的印象。《中国墓葬文化》早已是云南艺术学院的“网红”课程,幽默风趣、内容独特的课堂十分吸引学生,每次都挤满了来蹭课的同学。每个学期选课,都是一秒就被抢光。许多抢到这门课的学生,总是不忘发朋友圈炫耀。

这门选修课从2011年开始开设,每次选课都要靠抢。主讲人杨洋说,其实这门课是以墓葬作为主线索,让同学们了解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为了上好这门课,他利用假期走遍了全国二十多个博物馆。

(编辑:王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