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总决赛试题分析及作品总评

作者:漆永祥

第十三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总决赛的命题委员会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与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的5位专家组成,经多方商议后决定以“穷”为今年高中组总决赛的题目,要求文体不限,总字数在2000字以内。

之所以会出这样一个看似简单而无甚奥妙的题目,一方面是我们想与高考作文近十年来总是以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为主的定型化的命题有所区别,有所创新;二是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字的作文题目,却包含了诸多的寓意,要想写好这个题目并不容易。

我们知道,“穷”最表象化、形式化与简化的认识就是“穷困”“贫穷”,但“穷”还包含着更多更广泛的含义。穷有穷尽义,如《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还有我们熟悉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边远的意思,如穷城、穷边、穷泽、穷乡僻壤;有穷迫固结、郁郁寡欢而不得志之义;有寻根究源、穷究极则的含义,如《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因此,这个题目如果只是揪着“贫穷”来写,搂着贫穷说贫穷,抹泪哭号诉贫穷,未免就如佛家所言是落入第二义甚至第三义了。因为穷并不一定就是代表贫穷,这不是唯一的选项。就着贫穷说穷,也不是不可以,但你的论说与故事就要讲得特别精彩,才能得到评委的认可,否则此类作文就不可能得很高的分数。

从同学们的作文来看,我们担心的这点也的确成了事实。不少同学揪着贫穷说穷,要么把自己说得家徒四壁,要么把故事中的主人公描绘成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无所有的乞丐,或者是说自己富有,給穷人钱如同施舍等等。也有同学将穷扩大到地球的穷、人类的穷、人心的穷、精神的穷,即物质穷困与精神贫穷两大类,然后进行分析,相较只知喊穷的而言,算是进了一步。

此外,从同学们的作文来看,城市、农村似乎是两极,一代表富有,一代表贫穷,或者倒过来说富有又是别样的贫穷,贫穷又成清闲的富有。多数同学都是把自己打扮成道德的先知者,或者理道的说教者,板着面孔,做出成人模样,用严肃的口气说话,实际上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

还有一部分同学,用半文不白的文字,仿写古文,更是显得老气横秋。还有的同学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抛开现成的题目,另起一个作文题目。还有的同学作文的字数远远不够,甚至不到1000字,或者相反写到了2500字左右,这都是不可行的。对于考卷上的规定,应严格执行才好。

以上我们先说了参赛作文的不足与缺点,但同学们的优点也非常明显。能进入总决赛的参赛者都是各中学以文学见长的同学,因此从字词句到段落到成文,都能做到文从字顺,结构合理,用词精当,立意准确,表达充分,论说有理。在写作体裁上,有议论,有叙事,有戏曲,有采访,有书信,有对话,有小说,有诗歌,体裁多样。虽然仍有套作的成分与“高考体”作文的影子,但因为有充足的时间与较长的字数,所以同学们可以发挥特长,将自己想要写的人物和表达的情意,都尽情地抒发出来。比如特等奖作文中,有一篇写自己在800米的考试中抄近道被老师逮了现形,在全校三千人大会上站在台前受批评,从此师生不信任她,她也在心中埋下了深深的阴影,以至于难以摆脱,失眠消形,最后来到山里的寺庙,看到了庙前匾额上写着“放下”二字,瞬间茅塞顿开,将自己的抑郁与心结打开。文章写的是一种逼近极致的“穷厄”状态,文字老辣,不疾不徐,写得非常成功。又一篇写一个老渔民,早年遇“文革”,高考不成,驾一叶小舟在海上求生,心爱的姑娘也远嫁他方,但他一直守着小渔船到老,抽着苦焦呛人的劣质烟,以小舟为家,以大海为生,这到底是穷还是不穷呢,他的观点是“还好,还不算穷”。文章悠悠长长,淡淡远远,没有叫穷诉苦,却分明有一个“穷”字埋在里头。还有一篇引经据典,以范缜、曹雪芹、苏东坡、孔子、杜甫、林语堂等人的例子,来论证穷的含义,以为即便在穷困潦倒时,也应该胸有气象,诗意地栖居,禅意地应对,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文章充满书卷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平时阅读广泛,且是真正理解与领悟了书中的真意,才能活用到现实的写作中来。所以,我们需要的写作是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心情,写自己的风采,写自己的青春,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中国青少年活泼可爱、充满朝气的一面,而不是故作深沉、装模作样的一面。我们真切地希望大家说实话,说真话,写现实,写理想,而不是乱编往古的故事与遥不可及的未来。

我们向在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参赛者表示热烈的祝贺!也希望没有获得好的名次的参赛者,不会因此而气馁,获奖只是一个方面,而亲身参与到大赛的氛围与环境中,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周边的一切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要知道语文不仅有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还有社会、生活、文化与现实,语文在饭桌上,在马路上,在地铁里,在火车中。还要知道,作文就是生活的反映,是心灵的写照,是你照过的镜子,就像你自己的模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