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炜

凛冽的寒风刺骨,在阒然无声的寂静中,她踏着厚得足以覆盖心灵的皑皑白雪,向山上走去,爷爷的话又一次回响耳畔;

“孩子,这世界上只有七千个人是主角,十三万人都是配角。”“那剩下七十亿人呢?”“道具。”

又一次被枯枝绊倒,她却已无所谓,“或许生来注定,我不过是主角路途上一棒打死的妖怪,用一生去等待那个注定的默默无闻”,她对着那个可怜的自己呢喃不止。

她穷,是比小康人家差上许多却又能勉强维持温饱的穷。自从唯一的亲人爷爷去世后,她便独自来到异乡闯荡。她从未被穷困打倒。从乡下出来,她不怕苦不怕累,就算没有文化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她也不曾自怨自艾,同时打着好几份工,发小广告干,修厕所也干。每天奔波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她像是水融进了水里,又像尘埃进了空气,无人在意她的坚持,更无暇抚慰她的伤疤。可她理解,这里的所有人都在为了过活而过活,他们都与自己一样,在完成着配角甚至道具的使命。

每天晚上坐地铁回她那甚至不能称之为家的地下合租宿舍,地铁上的那半小时,或许是她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可她却无法忍受——那穿着蜂蜜色大衣化着工作妆体面的女士,头发油亮提着公文包的公务员,却与衣衫褴褛的她皱着同样的眉头,这座城市将所有人的梦想与追求碎成一丝丝的细絮,随着地铁深埋地下。日子像是生了锈一般,既让人轻蔑,又让人害怕。麻木将这座城市冰封,她知道的,大家都是在把一个日子重复地过下去。

终于,她站在了山顶,站在那块大得足以包容下饱经风霜的她的石头上,眼前是无涯的黑暗,像是在无情地嘲笑着渺小的她,又像是在不停息地呼唤着她。她像是着了魔,不停地向前走去。

她知道,击败她的,不是生活的穷,是梦想的穷。爷爷走了后,不仅带走了她无忧无虑的童年,还带走了她追求梦想的权利。那些美好的回忆,那些天真的梦想,就如同一座沙城,她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前奔跑,哪怕眼里蓄滿了泪水,因为一旦停留,就会被沙子掩埋。

可是忘记是困难的,所以回忆总是美好却又令人痛苦。世界上已经没有人知道,她也曾向往过,从太平洋无尽的蔚蓝中飞过,去向遥远而又神秘的亚马逊森林,再俯瞰撒哈拉沙漠的漫天黄沙。可她最远的足迹,也不过是为了活着而离开故乡前往那座冰封的城市,去将她已残缺的灵魂冰冻、埋藏。

她向前走着,却又停了下来。远处出现了一匹白灰色的孤狼,看上去已经饿了一段时间,它紧绷着双腿,绿色的眼睛带着绝望的神采,紧紧地盯着她“。或许真的不该离开故乡,这里不属于我,连这块石头,也不是我的。或许再不久,连我这具身体,也不属于我了。”她悲伤地想着,一抹凄惨的笑容爬上她的嘴角,不断摩挲着她的内心。现在,无论往回走还是向前,等待她的,都是无尽的黑暗。可她的内心并不害怕,甚至对这匹白灰色的饿狼惺惺相惜。她知道,它也是在为了活着而奔波,她和它,是一样的,终会被时光与麻木掩埋。

可她还是忍不住去回忆,那金色的萱黄草旁,那小小的自己。梦想着成为一名飞行员,从高高的山坡上一跃而下,最终落在温柔的草丛里,在田野里跳跃,看着爷爷收割金黄的麦子。田野是宽大的,它不断地收获,又不断地失去,而新的种子,一直在萌发。爷爷用抚摸过麦子的手抚摸着她,笑容慈祥,眼神中隐藏着睿智的洪流,对她笑着说:“孩子,你的时代就要到了。”

到了吗?她的时代。眼睫毛不知何时沾上了露珠,她又想起从电视上看见的那位叫霍金的学者所说的话:“每一位心碎的少女都应该阅读理论物理。因为在无数个平行宇宙中,总有一个宇宙,在那里,那些飘渺虚无看似遥远的梦想都不会被辜负。”那么,在时间无涯的荒野上,在千万人之中,她的那一隅,那一片宇宙,又在哪里?

或许,她应当后退,用破碎的自己成全饿狼的一顿饱餐。但这顿饱了,甚至这个月饱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这匹狼只是陷入无尽的饿与寻找食物的洪流中,那不就如同此时的她?她决不会用自己去献身给内心所厌恶的生活与那个麻木的自己。

她向前一跃,就如同十年前的那一跃。她穿过云层,穿过清风,穿过世间万物,犹如水穿过石头。

而她,也终会拥抱自己的那片宇宙。

身后,似有一抹白灰色的身影一同跃向虚空。

评委点评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在少女朦胧的意识中有清楚的抗争和温暖的向往,“爷爷”是一个理想的符号,读者或许能感觉到契诃夫笔下的凡卡思念爷爷的那种情绪,但更多的一种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寄托。文章紧紧围绕“击败她的,不是生活的穷,是梦想的穷”行文,对主题的诠释十分到位。在文末,“她”行到水穷处,便可坐看云起了,那纵身的一跃,并不是决绝,而是向着另一个平行宇宙,去拥抱另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文叙事自然,感悟灵动,在凄美的文字下能窥见作者对“穷”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对人所造成的影响的思考,很好地贴合了大赛“思辨的生活与生活的思辨”的写作思路,让人称道。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