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举牌“转让女儿救儿子”引争议

作者:未知

2018年8月7日下午,一则“爸爸转让女儿救儿子”的消息引发网络关注。从被广泛转发的几张图片中可以看到,来自四川峨眉山市的年轻爸爸梁育佳,站在成都市区一家医院附近的街头,怀里抱着长相乖巧的女儿,面前放着一张广告牌。广告牌中写道:4岁的儿子患有白血病,家中无力负担治疗费用,如果有人愿意出钱治疗儿子,可以将同样4岁的女儿送给对方。

此事很快引发巨大争议。据悉,梁育佳的儿子小成的病情属实,从7月份入院以来,已花费将近5万元。“只是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不是真想转让女儿。”梁育佳说,“真的很后悔,但当时真的是被逼到没办法了。”他同時也承认,是和某网络募捐平台的工作人员一起想出的主意。截至8月9日,其家人已经在各大众筹平台募集了9万余元,但是其中近4万元由于网友举报而无法提取。

“卖女救子”凸显救助体系失灵

尽管梁育佳并不是真想转让女儿,但以“转让女儿救儿子”来吸引眼球存在多种风险。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普通家庭遇到类似问题需要救助时也很无奈。如果不通过离谱的方式炒作,恐怕既不能引起有关方面关注,也不会得到公益机构的帮助。即便通过网络募捐平台募捐,如果病人病情、经济困难程度缺乏关注度的话,也会影响其募捐效果。所以不少募捐是通过各种炒作来实现的,这是一种畸形的现象。

一个理性、正常的社会不应该通过故意炒作来实现募捐,而应该是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都有各自成熟的体系。比如说政府救助,当某些公民自身力量无法承受巨额医疗费用时,公民既能寻求政府救助,政府也应该主动给予帮扶,而不是在舆论关注后、舆论压力下才被动提供帮助。

再说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得到舆论帮助。但得到舆论帮助不应该通过制造新闻的方式来实现,而应该实事求是地向媒体反映问题,这样才能减少炒作之嫌。若想通过社会救助取得理想效果,需要的是真诚、透明,而不是谎言。就拿网络募捐平台来说,应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吸引捐款,而不是帮人出歪招。

“卖女救子”是一出荒唐剧,既有当事人的无知,也有他的无奈。而造成这一事件的根源,则是我们的政府救助体系与社会救助体系都不完善。所以,今后要想避免类似事件重演,还需好好完善这两个体系。

卖惨式求助当慎用

在该事件中,我们无需苛责当事人,身陷厄境的他们“向噱头要出路”,可以理解。若非没有太多选择,他们或许也不至于剑走偏锋。但就“卖女救子”的噱头而言,这已不只是欠妥。“卖女救子”不是一般的卖惨,还有自我贬损、歧视女孩等多个违反现代伦理的因素在其中。所以其动机可悯,其手段却不可鼓励——作为求助者,需要的是互相尊重的平等个体之间基于共情的互助,而非以人格尊严受到贬损为代价的求关注。

在“卖女救子”的个案中,当事人只是个普通工人,想在诸多求助者中脱颖而出,拿出最激进的卖惨,一方面制造奇观事件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激发捐赠人的同情心,的确是种策略。但这样下去会形成两个极端——有社交能力、表达能力的家庭或敢拉下脸面比惨的家庭,或许能借助互联网尽可能地放大自己的求助;这是公众能看到的,公众看不到的,则是更多的家庭被逐渐排除在网络求助之外。这是目前网络求助中已经出现的苗头。

慈善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支撑,就容易滑落成为表演家的舞台,这是现实规律。在这起“卖女救子”事件中,涉事家庭的苦难是真实的,但卖惨噱头损害伦理的行为模式,则不值得肯定。这本质上也对社会保障和救济机制提出了要求:应该让有需要的人得到真正的帮助,而且是站起来得到帮助。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