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金庸小说与南派三叔小说的不同

作者:魏莱

那日吃饭时,听到阿姨提起金庸小说来。金庸这个名字可谓如雷贯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当然也听说过,而父母经常在回忆往事时提起金庸的小说,当时便报了好奇之意、敬畏之心翻开了,殊不料这一翻,从看到第一个字开始,就欲罢不能了。

金庸小说给我最大的感触是“真”。也是在當时才明白,好书不是让人号啕大哭的,而是引人呆思落泪的。他笔下的人物,一举一动都在叩着人的心扉。

我读的第一部是《笑傲江湖》,感触并非很深,所以当时心想也不过如此,而在读完《射雕英雄传》后,心里空落得很,茫茫之中,忘记了马上要到来的学期考试,又看了《天龙八部》,这次看时总联想起曾经看过的现代电视剧,当时心里就为那些人拙劣的演技而想笑,此时看了《天龙八部》的原本,更是感觉那部电视剧简直折辱了书中人物。

这样看下来,就像是小孩子尝了棉花糖,再看见时便忍不住又想要,而一种口味总是会吃腻的,可偏生棉花糖有那么多种口味,吃腻时正好再换一种,吃腻这一种又开始回味上一种,可已经来不及了,情不自禁地又去品下一种了。

之所以瞧之不起现在改编的电视剧,是因为里面的人物表现实在太拙劣,让人看了极为跳戏,本以为以前的电视剧也是一样,可是看了一集已被奉为经典,却在现代年轻人来看已显老套的老版,瞬间感觉像是被人推进了柔软的棉花堆里,爬都爬不出来。

现在的电视剧,演员抹着艳妆,连一傻姑,都打扮得靓丽无比,是少有的美女,根本失去了原作的意思。现在人们动不动就谈正义,就什么“邪不压正”,而在金庸的小说里,人物从没有最坏的,好人必然经历纠结,最终的下场有的还不如前面让人恨之入骨的人要好。金庸的小说反映出的人物性情是真实的,现代的电视剧都把他们美化了,显得毫无生趣,换一张脸,其实都是一样的而已,让人根本分不出来谁是谁。

金庸的小说写的故事,逻辑性是公认的,他的小说创下的一个个悬疑与悬念,都让人一直挂念着,解了这个又想起那个。在遇到身份不明的人物时,会暗暗地推测起来,一般来说都是推测出八分,再往下想又觉不对。这时读者是清醒的,但是思绪却在里面缠绵。就算有人全推了出来,后来的结果却必有无比重要的三分为不对。正是:猜金庸谜,八分者二分乱,十分者三分错,猜中前人不中因果,猜中因果人物乱成团;知道看完结局,细想缘由,不禁莞尔。

以《射雕》中的裘千仞为例,裘千仞一开始让人厌恶,可看过了后面的纠葛,一环紧扣一环,最后竟然皈依佛门,让人心里的疙瘩一下放下。他纵然之前狠毒,让人想要钻进书中盼自己能有高超武艺将其打死,后来却让人暗叹敬佩。金庸小说中的人物皆是如此,说恶不恶,说善不然!

每个人都会有错,有缺陷,就像杨过的胳膊一样,金庸将这些全都隐在了书中,比现在的一些受追捧的网络小说中所言的“十全十美”“善良”“正义”要真实得多。

还有一部小说也是如雷贯耳的,那就是火了近十年的《盗墓笔记》。作者南派三叔深受金庸小说的影响,二人有多处相像之处,这个不是指剧情相像,而是逻辑同样无比繁杂。虽然前者有奇异味道,而且严格分类是恐怖灵异小说,所写的也比金庸略逊一筹,但是可能是金庸所写的年代微微久远,我们已经闻不到战马嘶鸣,战场上的血腥之气,所以心硬之人可能落不下泪。

而看《盗墓笔记》的时候就让我难受得钻心,跟同学交流时,都苦笑着说心像被刀子在割。《盗墓笔记》的语言很幽默,是以并不是很恐怖,但是当时我看的时候一直怀着极其复杂的心理。它描写的其实是一个从开始就注定了的悲剧,所以看到第四本时,我伸出的手就有点退缩,我害怕那个悲剧让我接受不了,会痛苦很久,但是却又根本无法反抗它的诱惑。我看完大结局是在凌晨,金色的灯光下,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过了很久猛然意识到流了泪。

我自以为抗虐能力很强,可是却发现这些悲伤根本压抑不住,心口疼痛不止,听见悲伤音乐就忍不住要哭,这种悲伤才是真正沁入心中的。有人说,无意义的死亡没有意义,确实如此!

很多小说里的人不到几章全都死了,完全为了让读者悲伤,可却起了反作用。《盗墓笔记》中描写的人性、背叛、死亡,是恰到好处的。记忆深刻的其中一节,胖子为了云彩死亡的哭泣,字数不过二百字,在整整正文九部书,近千万字的文中,显得微不足道。但是就是这一节,让无数在之前的伤痛中强忍不落泪的人流下了无声的泪水,那一句咆哮“谁,是谁!”只有三个字,却完全推翻了读者心目中那个没心没肺,一直让人发笑,还被人评为“作死帝”的胖子,书中主角听到后慢慢坐在石头上,好累好累,让多少人心酸至极。作者那般无情,像镜子一样呈现了故事,又在人已经悲哀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又猛下了一记可悲的药。

这倒是跟金庸不同的,金庸的小说剧情可以这样形容:始于情,终于静,中杂乱,后又平。开始之时,恨意、人命、悲伤滚滚而来,最后的结局却让人莞尔,一开始乱成一团,波涛汹涌,但是终又像退潮的海浪,慢慢归于平静。

孰上孰下,谁也分不清,我也不知自己是爱金庸的乱至痛至静,还是爱南派三叔那种至乱至悲。他们所描写的东西是真实的,至少让人感觉是真实的;他们写的人物都是不平凡的人,但都是很平凡的人在向往不平凡的路上变得不平凡,可是当真的变得有些不平凡,却又开始向往平凡,最后达到了非凡的境界。

把不平凡的人的心变得跟平凡的读者一样,正是妙处。

听起来很绕,都逃不过一个“命”字。我认为金庸和南派三叔先后成名和成名程度不同,却都在宣泄着这个字的意义。前者带来的是黎明,后者带来的却是绝望,可说一个是写出了大乱后至平的那种作家,一个是写出了生活所带来的怪圈与人性的作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