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求高远,论证要深刻

作者:未知

  真题加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思路点拨

  这一命题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亦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带有较浓的书卷气,弥补了2016年浙江高考题“虚拟与现实”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文题中使用了“评说”而不是“论述”,这提醒我们,写作时不必完全认可作家之说,是需要用质疑批判的思维去分析论述,凸显了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去伪存真的“思辨”能力。这明确地表明,写好作文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思维开放,在质疑问难中,思辨地看待问题,务求立意高远,论证深刻。

  一、理顺关系,从“阅读价值”角度立意

  材料中三本书的关系,在写作之前需作一个梳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二者相辅相成,对此我们早已了然于胸;而“心灵之书”,可算是另一种说法,既可算是无字之书的一种特例,也可以是集“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之大成者。在这基础上,可作进一步思考,尽量联系具体事例展开评述。细细分析,三种书并无明确的高低之分,评述时,可立足于“阅读之于人的价值”,从更广的视野去分析,提出高远的论点,不需面面俱到,紧扣一点,深度分析,自然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二、论证联系实际,选材求真实

  阅读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元素,只需好好想想自己的读书生活,再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那阅读的价值自然就立体而真实地显现出来。故此,写作此题时,并不需刻意去寻找名人掌故,哲思玄理,只需从生活中求得事例,融入自我的真情与实感,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对文题做出最好的思考与评说。具体到论证方面,既可以以时间为轴,从小到大,阅读在你成长过程中的不同形式,产生的作用及对自我成长的价值;也可以立足某个方面的品质形成过程,论证阅读在不同阶段对此产生的影响及作用,最终涵养成某种人格品质;还可以通过阅读的不同形态,帮助你在读书阅世中的不同作用,点明阅读之于人生的意义……总之,自己熟悉哪方面就选择写哪方面,以求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

  原文亮相

  阅读,追寻另一个自己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高二(7)班 杨国霞

  书的海洋从来就没有边际,我们也从未停止过探索与追寻的脚步,在阅读的路上与世界相会,与自己相知。(开篇观点不鲜明,只提及“与自己相知”,同时文意不甚流畅,有较大的跳跃性。)

  从牙牙学语,背诵着“古怪”的古诗,享受着大人们的夸奖,到如今端坐书丛,挥笔如剑;从花花绿绿的童话故事到排字如兵的专业书籍;从厚重的纸质书到随时随地打开的电子书,我们一直在阅读——教科书以为传道授业解惑,课外读物以为天地人之启蒙。文字作为我们的向导,引领我们走上坦荡深秀的阅读之路。(侧重于回忆自身的成长经历,没有基于“阅读的价值”这个论点展开论述。这样的写作不能对观点进行回护与论证,使得论据与观点游离,削弱了论述的力量。)

  书籍可自成世界,可不等同于世界,哪怕它蕴含的能量并不逊于天与地。我们的心也很大,总是不满足于从白纸黑字中所得,待踏上了尚未明了的社会,我们不再是纸上江山的幻想家,抱着一腔热血开始在繁杂的社会中探险,翻阅起这本巨大无比的“无字之书”。即使张皇无措,愤懑不平,曾经相拥的文字给了我们勇气,使我们继续坚挺下去。在人生路上走得越远,越发觉曾平和的阅读之路已非旧时模样,而成了泥淖、沟壑数不胜数的荆棘之路。社会作为教官,鞭策我们继续在阅读的路上踽踽前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段拘泥于材料中的阅读“无字书”,不能从整体把握的角度展开评述,未能体现论点中的“追寻更好的自己”这一立论。)

  文字的引领、社会的鞭策,我们不知在阅读的路上走了多远,还剩多远。驻足在越发平顺的路上,却发觉这一路缺少了些什么。曾经那个“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已体会过百般愁滋味,曾经向往鲜衣怒马的昂昂少年已想象过千次岁月静好的安逸。读懂了墨字朱批,读过了世态人情,读进了川岳洋流,他开始阅读自己——(笔力集中于阅读“心灵之书”, 以辞害意,未能紧扣“追寻”之意,显得相对零散。)

  那些久远以前不解的句读,似乎个个成了精灵,变幻出了千彩的景象,令人赞叹、着迷,这是我最初的梦啊!那些千帆过尽的世事,在幽幽焚香中,映出斑斓的人生,叫人唏嘘、感慨,这是我最真实的过往啊!那些岿然不动自在心中留的万物生灵,涤荡着繁芜的内心,使人沉醉、平和,这是我最渴望的灵魂啊!(排比句式,使用了肯定的感叹句,过于肯定,读起来令人有言过其实的感觉,同时与上下文的语气不相融合。)

  人生一世,我们走过太多的小径大路,手中的有字之书给了我们底气和勇气;社会的无字之书让我們真实而坚挺;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去书写专属于自己的心灵之书,只有前言,没有后记,后记在最广大的世间,在最饱满的灵魂里。

  吾生有涯,而书也无涯。在阅读的路上,上下求索,与世界相会,与自己相知。(结尾具体阐述了三本书之于人的意义,遗憾的是未能聚焦于论点,使得论述显得松散无力。最后一段引用庄子的名言,显得突兀,突兀于句首,缺少必要的连贯性。)

  诊断报告

  以“阅读,追寻另一个自己”立意,显得高远而鲜明,展现出了较好的思维深度。而后以自身的成长自然过程,从小到大,从阅读“有字书”到“无字书”,直到最后阅读“心灵之书”,思维清晰,结构相对严谨。只是,在具体论述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文章主体未能紧扣论点,不少部分的论述显得游离不定。在评述时,或是聚焦不准,或是脱离主旨,使得文章内在关系整体上显得松散,缺少力度,在一些地方,论述逻辑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语言相对成熟,只是缺少必要的连贯性,部分地方句与句之间存在着串跳情况,破坏了文章的语言特点。个别语句,句式及语气显得不相调配,损害了文章的说服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