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畅销八百万册的纯文学小说

作者:未知

  作文君:2017年6月,美国最火的小说是一位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极乐司》。透过它,作文君又惊喜地发现了她的第一本传奇代表作《微物之神》。《微物之神》是罕见的“纯文学出版变畅销书”的例子,仅在出版后的几个月内就卖出四十万本,布克奖委员会第一次把奖授予印度本土的英语作者,阿兰达蒂·洛伊也成为第一个获得全美图书奖的印度作家。《微物之神》被译成42种语言,总销售总量超过八百万本,被评论家称作“师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震惊世界文坛。

  《微物之神》的商业成功完全可以让作家衣食无忧,但是洛伊毫不犹豫地参与批评和抗议印度政府的活动,为穷人和边缘人写故事,针砭时弊,揭露腐败弊端。她的书不仅读者基数巨大,还赢得了同行和媒体的赞誉。

  这样一位女作家,值得我们去了解。

  1.她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

  阿兰达蒂·洛伊的母亲玛丽·洛伊是来自喀拉拉邦的叙利亚移民,信基督教,洛伊的父亲是印度教徒,一个茶叶种植场的经理,也是酒鬼。他们在印度东北喜马拉雅山地地区梅加拉亚邦的首府西隆(Shillong)结婚成家,1961年洛伊在那里出生。不久后,父母离婚,洛伊和弟弟跟随母亲玛丽回到喀拉拉邦的娘家。《微物之神》写的就是她度过童年的地方,阿耶门连。

  在印度无论信仰什么宗教,普遍的习俗都是不待见离婚女人。所以玛丽回到娘家后很快就不得不另立门户,带着几个孩子靠镇上集市的尾货生活。从小洛伊就和弟弟一起带着篮子出门,店家在篮子里放的食物“主要是米和青辣椒”。为了节省房租,他们不得不在贫民窟租房,跟贱民一起生活,与贱民为伍是洛伊童年教育的一部分。

  在经济和社会歧视下,洛伊的母亲,离婚后的玛丽·洛伊却成为印度妇女权利运动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印度,她是那个为扭转基督教家庭遗产继承法对女性的歧视,敢把跟兄弟的遗产争夺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的女人。最终她赢得了那场官司,一举改变基督教家庭财产继承法,为自己争取到应得的遗产。同时,玛丽·洛伊也是位杰出的教育家,为教育自己的孩子,于1967年开始创办学校。现在名字叫“帕里控丹”(方言里“学校”的意思)。最初只有洛伊兄弟姐妹在内的七个学生,现在发展成几百人的规模,是喀拉拉邦最著名的优秀高中之一,毕业生中每年都有去哈佛、斯坦福大学深造的学生。这所学校,又是一个源于苦难的奇迹。这所学校最著名的毕业生,当然是得布克奖的作者洛伊,她16岁离家只身来到新德里上学,在学校主修建筑学。(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凌岚)

  2.她曾遭追杀,被称作印度的“简·方达”

  毕业之后,阿兰达蒂·洛伊做过记者、编辑,而后一直从事电影文学剧本写作。1989年她自编自演了《安妮如此付出》,这是一部描绘建筑学院毕业生的电视电影。其后她还为电影《电月亮》和电视剧集《孟加拉榕树》写过剧本。除此,她还陆续出版了随笔和论文《生存的代价》《正义方程式》《强权政治》《谈战争》等。

  从1997年《微物之神》取得文学和商业的巨大丰收,到2017年的《极乐司》再获成功,这二十年间阿兰达蒂·洛伊在做什么呢?二十年来她的主业是瑜伽老师,副业做过演员,写过剧本,同时她的写作转向时事评论,出版过数本时政评论集。洛伊毫不犹豫地参与批评和抗议印度政府的活动,针砭时弊,揭露腐败弊端:克什米尔领土争端,2002年印度北部的种族冲突流血事件,种姓等级制度里的贱民,等等。

  “现代印度社会的中产阶级生活是建立在对穷人的压榨上的,八亿穷人流离失所,给现代化让位,每天生活费是20卢比。”(20卢比折合约0.3美元)

  洛伊直率尖刻的时评,在印度社会中树敌很多,曾经让她日子很難过,比如她批评印度政府的边境政策,被激进分子追杀不得不逃到伦敦。印度右翼媒体给洛伊起外号,叫她简·方达,也就是那个20世纪60年代公开反对越战的美国电影明星。(腾讯大家专栏作者 凌岚)

  《微物之神》简介

  1997年,兰登书屋出版了洛伊的这本半自传体小说,这本书分为二十一章,各有标题,长短不一。小说的核心故事,是一个上层的叙利亚基督教离婚女人阿慕与贱民木匠维鲁沙跨越种姓、阶级的悲伤爱情,这些故事源于洛伊儿时母亲讲给她的乡间传闻。洛伊的笔触像意识流一样挣脱了时间的束缚,采用倒叙的方式,透过女性敏锐的心灵和孩童清澈的眼光,观察并描写了南印度一个小村庄的宗教、社会与历史,虽然文字中有着深不见底的悲伤,但这悲伤中却没有一滴眼泪,因为喀拉拉的女人和孩子早已流干了眼泪。

  各方赞誉

  这本书充满了神奇、神秘和哀伤,使人看到最后一页时,会想要再重头看一遍。于是,完美的故事又再度萦绕心头。——美国《今日美国》

  这是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它以最深沉、最细微的个人情感串成如史诗般的情节……有好多次,我必须停止阅读,因为我对其中的人物感到恐惧;有时,我又必须重读一段或一页,好让自己能够记得它的幽雅。——英国伦敦《每日快讯》

  在大西洋两岸,此书得到了许多应得的欣赏和赞扬……这确实称得上是一部大师之作。——英国伦敦《观察者报》

  名篇赏析

  当印度细物遇到文字癖和思乡症

  □于 是(著名翻译家、作家)

  所有试图热爱文字的作者都会存有两种类型的梦想,一种是用文字建筑情节,一种是用文字织绣情感。而对文字上瘾的作者还会有更奢侈的欲念,诸如——用文字来作画,也许是伦勃朗,也许是夏加尔。当我一字一句地阅读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时,我仿佛看到文字在建筑功能上神思恍惚跳跃自如却可原谅;在织锦层面丰盛浓艳;并且,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文字毒瘾。仿佛她的文字全都宿命般地奔向一幅画。一幅需要放大镜才能逐一看清的微缩画。

  现代人的照相机将微距功能发挥得无与伦比,可以令人惊愕地看到昆虫鬼魅般的威武,乃至细菌可怖的嘴脸。放大,便几乎兼具暴露真相和混淆情感的诡异功能……

  这本书的每一页都似乎是用微距镜头书写的视觉图像,一帧一帧布满了任性至极的、被放大的微物。以及微物之神性、童年、死亡、老年、爱,都被如此放大。真相被戳破。情感被颠荡。

  印度,这个光怪陆离、犹如生死界一般的神秘国家,在这本书里散发出某种离奇的女性感伤。主人公的母亲,乃至外祖母都经历了非典型的人生,最后,这些被宗教、革命、资产、梦想、扭曲的爱所扭曲的人生层层叠叠地累加在主人公瑞海儿身上,她沉重极了,因为她即将与失散多年的孪生哥哥艾斯沙重逢。这重逢是隐秘无语的,留下大段空白供回忆张扬,而回忆,却从幼小女孩的死亡,以及母亲的死亡开始。

  你不得不一字一句,因为那繁盛如热带植物的意象以及固执的诗化表达,令你只能放慢速度,甚而怀疑这是一本永远看不完,又可以无数次看起来的神秘的书。假如我们都曾多少知晓“一花一世界”的含义,面对这本书里令人惊骇的物事描写,会经历前所未有的文字对世界的曝光力。那么强悍。将动物的汁液,植物的尸体,煮沸的漩涡,落发编成的发髻……强迫症一般浓缩于一行字,另一行字。这是对想象力丰富的读者的至高无上的挑战和阿谀。

  畅游《微物之神》的世界

  【精彩书摘一】带着魔幻的眼睛看景

  阿耶门连的五月是一个炎热、阴沉沉的月份。白日长而潮湿,河流缩小。黑乌鸦贪婪地吃着静止的、布满灰尘的绿色芒果树上那些鲜艳的果实。红白蕉成熟了,菠萝蜜胀裂开来。放浪形骸的青蝇在溢满果香的空气中空茫茫地嗡嗡呜叫着,然后撞在明亮的窗玻璃上,一命呜呼,肥胖的身体在阳光下显得不知所措。

  夜,澄澈无云,但弥漫着懒散的情绪和沉重的期待。

  但是到六月,西南季风吹来了。有三个月,风刮着,雨下着,偶尔刺眼、闪烁的太阳才露一下脸,而兴奋的孩子则趁机大玩一番。乡间一片恣肆的绿,当插在地上作为篱笆的木薯枝干生根开花时,界限变模糊了。砖墙出现绿苔,胡椒的藤蔓蜿蜒爬上电线杆,野生爬藤植物进出铝红土岸,爬过淹水的道路,船在市集来回穿梭,而小鱼儿出现在公共工程部于公路上制造的坑洞积水里。

  当瑞海儿回到阿耶门连时,天正下着雨,银绳般斜斜的雨猛击着松散的地面,像炮弹似的将泥土翻起。山上老房子陡斜的屋顶低垂下来,像是一顶拉得低低的帽子。布满苔痕的墙已经松动了,而且因地面往上渗出的湿气而微微膨胀。荒芜、长满野草的花园里,充满了小生命的耳语和疾行。矮树丛中,一只蛇鼠靠在一块闪亮的石头上摩擦身子。满怀希望的黄色牛蛙在多浮渣的水塘巡行,想寻找配偶。一只湿淋淋的猫鼬掠过散布着树叶的车道。

  【小编感悟】洛伊写五月,写夜,写房子,写下雨天,写路上遇见的每个人,每一个一闪而过的机灵的小动物,她写的每一样事物都很细致,唯美,耐人寻味。

  【精彩书摘二】细腻感伤的心理描写

  混淆藏在更深处、更隐秘的地方。

  在早先那未定形的几年,当记忆才刚刚开启,当生命充满了开始,没有结束,而一切都是永恒时,艾斯沙和瑞海儿认为:在一起时,他们是“我”;分开时,他们是“我们”。仿佛他们是罕见的一对暹罗双胞胎,身体分开,但本性却相连。

  现在,在这些年后,瑞海儿仍记得,她曾在一个晚上醒来,因艾斯沙的一个滑稽的梦而吃吃地笑着。她甚至有其他她无权拥有的记忆。

  例如,虽然她没有在场,但是她记得在阿布希拉什戏院里,卖橘子饮料喝柠檬饮料的人对艾斯沙做了些书名。她记得在前往马德拉斯的马德拉斯邮车上,艾斯沙所吃的番茄三明治的味道。而这些都只是琐屑的事情。

  现在,他们的生命有了一个尺寸和形式。艾斯沙有他自己的尺寸和形式,瑞海儿也有她自己的尺寸和形式。

  邊缘、边界、分界线和界限就像一群侏儒,在他们俩各自的脑中出现,有着长长的影子的小矮人,在”模糊的末端“巡视。柔和的半月形眼袋在他们俩的眼下形成了。现在他们和阿慕死时一样大。三十一岁。

  不算老。

  也不算年轻。

  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

  她自己的悲伤令她难过,而他的悲伤则将她击垮了。

  那时,艾斯沙本和瑞海儿已经知道这个世界有将人击碎的其他方式。他们已经熟悉那气味,令人恶心的香味,就像微风中即将凋谢的玫瑰的味道。

  【小编感悟】作者描述了一个三十一岁的女人在爱情中的绝望,她写她不算老,也不算年轻,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她的句落运用如此优美,极其细腻,极其感伤。

  【精彩书摘三】她笔下的人物充满力量

  艾斯沙向来是个安静的孩子,因此没有人可以准确地指出他是从何时开始不再说话的(哪月、哪日或哪一年)。这是指完全停止说话。事实上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某个“明确的时候”,而是一种渐渐封闭的过程,一种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的渐渐变安静的过程,就仿佛他只是把话说完了,再也没有话可说了。然而艾斯沙的静默从来不是笨拙的,从来不干扰人,也从来不吵闹。与其说那是一种控告性、抗议性的沉默,不如说那是一种夏眠、一种冬眠,那种心理等同于肺鱼藉以度过干季的方法;只是在艾斯沙的情况中,干季似乎将永远持续下去。

  他渐渐获得一种能力:融入任何他所在之处的背景中。他融入书架、花园、窗帘、门口和街道,显得没有生气,使得未经训练的眼睛几乎看不到他的存在。陌生人和他同在一个房间里,往往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注意到他,而且必须经过更长一段时间后,才注意到他不曾开口说话。有些人则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些。

  艾斯沙只占据这个世界一个很小的地方。

  【小编感悟】艾斯沙在洛伊的笔下如一株安静的植物,她把他几乎可以消失的感觉写得惟妙惟肖。他是笨拙的、沉默的,他那些被人忽视的情绪却被洛伊敏感地感受到。

  链接阅读:《极乐司》

  《极乐司》(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书名直译是“管辖终极幸福的部门”。书名中的这个无偿派给幸福快乐的“部门”,指一片在家族墓园上违章搭建的棚屋旅馆,它接纳一切印度社会的下九流,从不拒绝任何人入住:贱民、无家可归的穷人、被家族抛弃的变性人、接生婆、克什米尔反抗组织头头的非婚生子……旅馆除了给这些社会边缘人提供栖身之地,还有供应一日三餐的食堂,并且每天把做好的饭菜中最好的部分留给当地警察,以此实惠换来安宁度日,不被暴力驱散。书里主要讲了悲伤的阴阳人妓女以及非婚生女提洛两个人的故事,她们最后的归途是极乐司。

  开篇欣赏

  黄昏是魔幻时间,当太阳落下而夕照还在人间。成千上万的飞狐从老墓地的榕树上飞身下来,在城市的上空像烟幕一样飘动。蝙蝠离家也是乌鸦归巢的时间。乌鸦的呱噪声布满天空,但填不满麻雀晚归后的寂静,更不能弥补白背秃鹫绝迹后的真空。

  白背秃鹫靠吃死亡动物为生,它们死于牛肉中的双氯芬酸止痛剂。双氯芬酸是印度奶农给奶牛用的肌肉放松药,为减缓奶牛的肌肉痛,产更多的牛奶。每一只奶牛或者产奶的水牛死后,尸体被丢弃,这些带着双氯芬酸化学剂的牛肉就成为白背秃鹫的致命陷阱。当奶牛成为高效的产奶机器,城市人享受更多更便宜的冰淇淋,奶油糖冰淇淋,榛子树果冰淇淋,巧克力冰淇淋,芒果奶昔……白背秃鹫却困得直不起脖子,银白色的口水从它们合不上的鹰钩形嘴上落下,然后一只一只,它们从栖居的树上跌下来,死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