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抓人的故事怎样写出来

作者:郝景芳

  作文君:2016年8月,清华物理学霸郝景芳凭借小说《北京折叠》获得被誉为“科幻界诺贝尔奖”的雨果奖,从理科学霸到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写故事究竟有什么独到之处?理科思维又在这中间有什么作用?走,作文君带你去看看。

  故事都是围绕着某个大问题,讲述问题的前提和解决方案。最好的谋篇布局往往都是根据问题本身而确定的。所以要去构思一个故事的话,我都是以问题为导向。我的故事并不一定要有明确的答案,但一般都会有明确的问题。确定这个问题后,接下来我的故事结构和谋篇布局,都会围绕这个问题来确定。

  我讲一下自己的写作过程,就是从构思、设计到实际落笔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的写作过程。

  首先,我会画一些结构图。其次,独立构思人物性格。我会去想这里面的每一个人物,让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相对独立,脱离故事情节本身,仍然可以想象这个人是什么性格。然后,完整叙述的过程。前两步可能是一个时间很不确定,也很漫长的过程。比如,我一个小说可能要构思好几年。对我来说,写作的过程也是时间不等的,半个月、一个月、几个月,都很正常。最后,修改。写完初稿以后,我可能会把它先放一放。放上一段时间,然后再拿出来修改,因为修改的这个过程很多时候也是一个重写的过程。

  其实,在构建人物的环节,我们可以向电影制作领域学习。电影一般会强调人物跟情节相互推动。故事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个情节,然后会因为主人公的一些性格弱点使得他犯了一个错误,情节就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主人公和配角再产生冲突,情节继续向前推进,如此往复。

  电影剧本讲究的就是这样一个滚动的过程。好的剧本通过情节的紧张刺激,把人物的性格全都凸显出来,这个是电影剧本创作里面比较流程化的东西。小说写作,其实很多时候可以不像他们这么严格。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向电影学习到很多—一个故事梗概的构造,独立的人物小传,以及人物和情节间的相互推动。

  最后,我讲一下自己在写故事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从灵感到构思酝酿,可能是很漫长的过程。然后中间不断围绕构思去看书学习各种资料,寻找新的线索。一般情况下,一个故事会在我头脑中有一定成熟度再落筆,这样相对效果会较好。等到我真正落笔之后,我就跟随我手底下文字的走向。

  我不会从一开始没有想清楚就轻易落笔。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成熟作者,我就不做建议了。但是,如果你是第一次写故事,我强烈建议不要纠缠在开头的地方,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推动自己写下去。哪怕对开头多么不满意,也不要重新写,一股劲地继续往下写,每天一定的量,哪怕500字或者是1000字,保证不能停,一定要直到写完,哪怕你这个东西写得再不好,也要坚持写完。

  所以第一次写故事,我现在觉得写得再怎么失败也没有关系,写完了就好,后面再慢慢地重新审视,重新修改。

  最后说作家的生活方式。可能别人经常会问:作为一个作家,你是如何生活,如何写作的?但是真的,我觉得一个作家如何生活完全不重要,只有他的写作方式是重要的,找到自己能够顺利写下去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我喜欢全职工作,给了我一扇窗口,让我不断见到人,与人打交道,走在路上。这些都是我构思的过程。

  (本文整理自作家郝景芳在2017创意写作国际论坛中的讲座内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