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艺青年晒图指南

作者:半在山

很多人觉得,中庸之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前阵子流行的“炫富摔”未免就太不符合老祖宗的思想。可偏偏就有那么一群古代文人不按套路出牌,在自夸自恋的技能上屡创新高。这些文人团体还跟乐队一样有名头,什么“商山四皓”“竹林七贤”“香山九老”“十八学士”,听名字,还以为是SNH48和火箭少女101之类的组合。

关于这些文人集会的画像,在国画门类里叫“雅集图”或“文会图”,也就是他们开party、办沙龙的情景,怎么高雅怎么画。

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画中自恋的。以仇英的《十八学士登瀛》为例:有在画中写字的;有在画中喝酒的,反正古时候不查酒驾;有在画中弹琵琶的,咋说也是个文艺青年。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是这样子的。有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这些文人雅士咋都围着茶酒饭菜?说好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呢?

可能他们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宋代金石学兴起以后,文人忽然对古董感了兴趣,于是雅集画里饭菜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桌上一堆古董字画。看杜堇画的《玩古图》,大大小小一桌子古玩,要是去拍卖,可以弄个自家的专场吧?再怎么说人家也要追求风雅的嘛,老吃吃喝喝怎么行?

说完“群体”画,我们来说“个体”画。古代没有照相机,想留下某人的相貌只能用笔墨表现。比如著名的《听琴图》,里面的抚琴者就是宋徽宗本人。如同我们今天发自拍要P得美美的一样,古人也要给自己的肖像画加上层层滤镜。只不过这滤镜不是美颜,而是旁边的各种道具。所有道具透露出来的信息无非就是大写的:我有文化,我有才情,我最牛!

这种肖像画在明清尤其多。当时西洋画法传到国内,人物画像面部有了阴影变化,较之前代更加写实。由于肖像画以工笔为主,模特坐太久会累,所以一般是画家对着画个正脸,完了再慢慢补身子和场景。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人的面部与身子经常会拧巴,有时候甚至会画出像禹之鼎《乔元之三好图》中那样的长颈鹿。可没事啊,你看桌上青铜觚插着珊瑚,外加炉瓶三事,风雅得紧啊!

你再看《邓汉仪像》,看到那一地的砚台,不知道还以为他是摆摊的……这就是场景后补的好处,怎么风雅怎么来!甚至皇帝也未能免俗。清朝厉行剃发易服,但雍正乾隆等对自己倒是很宽容,经常穿汉服cos成各种高士。看完这些画不禁感叹:这大概就是古代文人的“炫富摔”吧!

(摘編自微信公众号“溯源君OCC”)

【适用话题】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文艺青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