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改革开放与我们的生活

作者:王征 杨逸尘

【适用话题】变迁 改变生活改革开放

前不久,一款香奈儿2018早春系列丝绒唇膏短短几天就完成进口通关并上市销售,几乎与国外同步。从以前的5个月到现在仅5天,中国人的“美丽消费”直追国际潮流。这则消息没有引起多大关注。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的消费者早已适应了充斥市场、琳琅满目的进口消费品。

今天的年轻人在超市选购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很少有人知道,20世纪90年代以前,存在过一个特殊的“票证时代”。20世纪50年代,人们要凭票证来限量购买粮食、油、布、煤、肥皂等生活必需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和农业迅速发展,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日益丰富。从1984年开始,各种票证逐渐离开流通领域。到1992年,随着中国最后一种票证——粮票被取消后,老百姓从此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质匮乏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商品市场逐渐活跃。1981年4月12日,中国第一家超市——广州友谊商店自选超级商场开张。商场被挤得水泄不通,商场只好限制人流。1980年9月30日,北京市翠花胡同被挤得水泄不通,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应运而生。当时大家都想去尝尝“第一家”,每天到了午饭和晚饭时间,饭店门口都挤满了人。到了90年代初,进餐馆尝鲜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谁家有喜庆事,都愿意在饭店摆一桌。到了21世纪,外卖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各色饮食都可以通过网络轻松下单,快速便捷地送到顾客手中。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色彩和样式单调。老百姓服饰的春天开始于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初,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成了一种大街小巷的时尚。随后,“港裤”“燕尾服”等各种新潮的服装相继涌现。

改革开放初期,人口多、住宅面积小是当时最常见的普通居民生活状况。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3.6平方米。1980年4月,鄧小平指出,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的路子,由此拉开了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从60年代的平房,70年代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住宅、跃层、别墅;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优其屋”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40年前,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当时人们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除了公交车外,绝大多数都骑自行车或步行。20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人们的新宠。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老百姓对于轿车被压抑多年的需求急剧释放。今天的我们,外出可以用共享单车低碳出行,可以坐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可以坐豪华轮船周游列国,坐飞机比当年骑自行车都常见。

四大件,又名“三转一响”,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各个家庭所希望拥有的四件家庭物品: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这几乎是一个家境非常好的人才能够拥有的奢侈品。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四大件”诞生:黑白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新“四大件”走入家庭没多久,就由流行走向了没落。黑白电视的魅力哪里比得上彩色电视?录音机和“家庭影院”放在一起,明显就相形见绌了。还有家用电话、空调、电脑、微波炉……改革开放进入20多年之后,家电逐步由奢侈品转变为日用消费品,人们在尽情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的同时,也懒得总结什么“四大件”了。

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40年来,由1978年的3645亿元,至2017年的82.7万亿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40年间迅速跃升了200多倍。40年来,丰硕成果惠及13亿中国人民,让广大人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摘自微信公众号“国家文物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