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莎士比亚

作者:岑嵘

语言学家发现,“甜蜜”是莎士比亚(1564-1616)最爱用的形容词之一,我们在莎翁的戏剧中能看到大量的“甜蜜”,比如《哈姆雷特》中他写道:“如情窦之初开,充满活力,但非永恒,甜蜜而不持久。”“我以生命发誓,这一群美人儿可真甜蜜。”“请别再说下去了,甜蜜的哈姆雷特……”

那么为何“甜蜜”一词频频来到莎士比亚的笔下?答案也许你想不到:进入16世纪,蔗糖价格的下降导致了欧洲人食物中糖的增加和对甜味的偏爱。

甘蔗早在公元前300年就被印度培植为作物,一千年后才传到中国、日本和中东。阿拉伯人很快爱上了这种甜味食物,他们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到了十字军东征期间,欧洲人才开始熟悉这一植物。

15世纪时,威尼斯人通过庞大的商业舰队和海军,控制了糖的贸易,但那时糖仍属奢侈品。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葡萄牙人开始了他们的远征,他们在距非洲陆地不远的海上,发现了圣多美岛。在这个岛上,蔗糖的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以万计的黑奴被带到这里的甘蔗园工作,为葡萄牙庄园主和意大利商人带来了丰厚利润,黑奴自身却陷入了苦难。

1500年左右,糖开始征服世界。到了16世纪,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能享用得起这种甜味,而在世界的另一边,一座又一座的热带岛屿被砍掉森林,开垦成辽阔的甘蔗园。例如海地这座法属热带岛屿,成为一座大型甘蔗园和奴隶的监狱。大约有50万名黑奴从事着蔗糖生产,恶劣的工作条件、营养不良和疾病也导致了奴隶很高的死亡率。

不只是黑奴,很多英国人也在这场甜味的狂潮下沦为奴隶。1530年到1630年,英格兰大约有一半的农民在农业促进运动中失去土地,美洲殖民者趁机获得了廉价劳动力,雇用他们到人手不足的种植园工作,而这种雇用劳力也相当于一种短期奴隶制形式。

在莎士比亚时代的欧洲,加糖的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餐桌上,比如小羊腿可能加了柠檬和糖炖,鸡肉会配上肉桂和糖。一份源自1545年都铎王朝早期的《新正派料理》的食谱中写道,“鸡肉浸吐司”的做法为:取足量的酢浆草,放入肉桂和糖,煮沸,浇在吐司上,把鸡肉铺上去。

在英国,对于甜味的渴求势不可当,一位在伊丽莎白时期到英国旅游的德国人注意到,贵族妇女(包括女王)的牙齿都烂了,因为她们长期吃蜜饯,佐以糖和酒,甚至还浇在烤肉上。

后来,蔗糖的价格不断下降,越来越多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到了17世纪末,人们不再把糖当作一种调料,而是越来越多地把它作为食谱里的主要原料。莎士比亚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甜蜜”的时代,因此在他的戏剧中频频出现“甜蜜”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这种甜蜜的另一面,却是其他一群人的苦难。

(摘自《深圳商报》2019年1月22日)

【素材運用】无数细微的量变会促成宏观的质变,疯狂的甘蔗改变了很多英国农民的命运,而贯穿在甘蔗中的利益的追逐是根本因素。作家作为时代的“把脉者”,将时代的波动付诸笔端是如同呼吸般正常的事情,莎翁的“甜蜜”折射出了时代乃创作之源头活水这一“铁律”。

【适用话题】时代的痕迹;联系;创作;因果

(特约教师 李凤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