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马克笔

本文为课堂内外“创星小作家”征文活动2024 年5 月“金笔小作家”作品

我穿着唐装,背着一大袋马克笔,神气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味着刚才和同学们一起手绘唐朝盛景长卷的情景。走着走着,一束强光突然向我射来,我不由得闭上了眼睛。再一睁眼,我发现自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我睁大眼睛,仔细打量着周围的一切。从旁边富丽堂皇的大宅院里走出了一位老者,我赶紧上前问道:“老爷爷,您好,请问这是何处?”“这里是大唐的长安城。”“我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小画家,”我连忙说道,“您能给我一卷布帛吗?我想画出这大唐的盛景。”听了我的话,老爷爷露出赞许的表情:“好啊!小姑娘,今日可是上元节啊,你可以画出我们大唐的灯会啊!”

于是,我背着马克笔和布帛,跟着老爷爷前往灯会现场。我们边走边聊,老爷爷给我介绍了好多美丽的花灯。“这个是云兴霞蔚灯,这个是吉瑞通达双鱼灯,这个是富足有余祥灯……”“太好看了!我要把这些漂亮的灯都画在布帛上!”我寻了一处座位准备开画。“这是什么?你拿一堆彩色硬木棍出来干什么呀?”“哈哈,爷爷,这您就不知道了,这些不是木棍,而是自带颜色的马克笔,不用磨墨也不用调色就可以画出漂亮的色彩哟。”说完,我便展开布帛,聚精会神地画了起来。

“哇,你画的这是瑞色含春福灯吗?好美,感觉福气满满的样子。”“呀,这不是仙桃灯吗?好祥瑞啊!”老爷爷一句接一句地称赞我笔下的花灯,同时也对“硬木棍”的神奇惊叹不已。我连忙说道:“那是因为大唐的花灯精细又美丽、秀气又优雅啊!”我还告诉老爷爷,用马克笔画来来往往的人会更加灵动。

我选了一位在斗花车上弹琵琶的美丽女子做模特儿。她头梳高髻,髻插镂空包金梳,耳戴球形嵌宝金耳坠,头发两侧插着金花钗,眉梢外画有“斜红”。她身穿交领窄袖短衣,肩披纱巾,脚穿宝相花纹锦云头锦履,下束高腰长裙,手持螺钿紫檀五弦琵琶。我将这美丽的女子画在布帛之上,引来看客的一片喝彩:“真美!画得真好!好神奇的彩笔啊!”

不知不觉,一卷布帛已经画完了一半。布帛上有人,有花灯,有宅院……无比闪耀。突然,一阵喝彩声传入我的耳中。我们循声而去,来到了太上玄元灯楼。这便是灯会的中心点吧?灯楼四周环绕着万余盏彩灯,连树上也挂满了彩灯,真可谓“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我急切地拿出画笔,生怕如此美妙的场景会像海市蜃楼般消失不见。我觉得自己已经深深地陷入了这璀璨无比、摄人心魄的美景中……

手舞足蹈的孩童、举手欢呼的青年、拄拐的老者、带笑的金吾卫……终于,布帛的最后一角也被我填满了。围观我画画的孩童们开始吵嚷着要马克笔,我毫无保留地把笔都分给了他们。我回头对老爷爷说:“我用马克笔画出大唐的盛景啦!”老爷爷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孩子,你真棒!你的马克笔真乃神物啊!希望得到它的孩子能画出更美的大唐!”

老爷爷的话音刚落,一盏花灯就掉了下来。“啊!”我抱紧布帛,往旁边一跳,居然跳回了我家的客厅。我看看手里抱着的那一卷大唐上元节灯会图,布帛里的灯、人、景栩栩如生,而我背着的书包却空空如也,马克笔都不见了!

“妈妈,我把彩色马克笔留在大唐的长安城啦!”我手舞足蹈地大叫起来……

重庆市渝北区龙山小学五(2)班

指导老师:何 聪

小酷龙评分( 满分1 0 分)

选材分:9分 在选择带到古代的物品时,很多同学都倾向于选择功能比较“强大”的物品,比如自行车、手机……本文小作者选择的马克笔应该是最普通、最不起眼的携带物了。仅凭这个选择,她就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

描写分:9分 既然选择了彩色的马克笔,那就得画画。小作者以画画为由,描绘了大唐上元节灯会的盛况——如果你是《长安十二时辰》的剧迷,一定对小作者笔下的富足有余祥灯、瑞色含春福灯、太上玄元灯楼等十分熟悉。不管是灯的名称,还是琵琶女的造型、服饰,小作者都给出了丰富的“专业词汇”,看来,她的确是“有备而去”呀!

创意分:9分 在我们的生活中,马克笔实在太过普通了,但到了古代,它就能发挥“奇效”,因为它颜色丰富又便携,描绘大唐盛景不在话下!现代生活中不起眼的文具到了古代却成了“神器”,正是这样的反差制造出了戏剧性。小作者把笔留在盛唐的开放式结尾更是引发了我们的联想:博物馆里会出现用马克笔画的“唐画”吗?考古学家会不会感到困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