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背篼卖菜记

一天一夜的时间,落得腰酸背痛、口干舌燥、裤脚粘泥的我,靠自己的辛苦劳动挣了十五元钱,只够买一个汉堡包勉强填饱肚子,这就是我寒假参加背篼卖菜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

活动当天下午,老师带我们搭乘轨道交通四号线来到石船。石船是有名的蔬菜基地,村民们每天早上都会用背篼和菜筐装着自家的蔬菜,乘坐四号线最早的一班车去主城的各个菜市场售卖,所以清晨的四号线也被称作“背篼专线”。

下了车,我们一行十人雄赳赳、气昂昂地直奔蔬菜基地。老师先教我们如何判断蔬菜的好坏,又手把手地示范如何切莴笋、掐豌豆尖(注:西南地区对豌豆幼苗的称呼),如何掰白菜、割儿菜(注:西南地区对抱子芥的称呼),看起来挺有意思的。

见我们已经蓄势待发,老师一声令下,大家每人背上一个背篼,兴奋地冲进菜地。我挽起袖子,拿起小镰刀左右开弓,很快就割了十几个儿菜——谁让我最喜欢吃儿菜呢?哈哈。接着,我又到旁边去切莴笋,又长又细的莴笋真像优雅的美女。我陶醉在自己是摘菜小能手的喜悦中,过了好一阵才发现鞋子和裤脚上沾满了泥,这也算是劳动的“收获”吧。我背着沉重的背篼,又去掐了一大堆很嫩的豌豆尖。很快,我的背篼就装满了。

回到田坎上,我们叽叽喳喳地攀比着自己摘了多少菜。老师让我们把菜拿出来检查并过秤,还教我们怎么认秤。忙到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我们终于把所有的菜捆好、称重、装筐。好家伙,总共五个大筐、十个背篼、二百斤菜!真是大丰收呀!村委会一位热心的叔叔帮我们把菜运到镇上的旅馆,我们抓紧时间吃完饭,早早入睡。

第二天早上五点,我们还在梦中,老师就来叫大家起床了。早餐后,我们乘坐一辆“货拉拉”去地铁站。来到地铁站,只见站外早已人头攒动。赶场卖菜的大多是老年人,他们有的背着大大的背篼,有的用扁担挑着箩筐,有的抬着筐子,不管什么容器,里面都是满满的蔬菜。第一班地铁的车厢里摆满了菜,场面很是热闹壮观。我拿出实践活动的采访单,开始采访旁边的老爷爷。老爷爷已经快八十岁了,他的手上有很多老茧,指甲缝里也全是泥。他说自己每天凌晨四点钟就得起床,然后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到达地铁站。他常去观音桥的安心菜市场卖菜,半天就能把菜全部卖完,卖一次大约能赚四百多块钱。

我们打算跟着老爷爷换乘九号线去观音桥卖菜。在观音桥站下车后,还要走半个小时才能到菜市场。老爷爷挑着扁担,麻溜地走着。我们每人背着一个背篼,再两两合作抬一个大筐。走了没一会儿,我就觉得腰酸背痛,手也被菜筐勒得又红又痛,我们只好换人轮流抬,抬不动了就你推我拉,好不容易才把所有的菜运到菜市场,真是太难了!

八点半的菜市场,人流熙熙攘攘,菜品琳琅满目。我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我们分成了两组,各自找到空的摊位,把菜摆好,等待顾客光临。我们这组因为在最边上,经过的人不多,所以迟迟没有开张;另外一组的摊位在电梯口,人来人往,十几分钟就已经收入十几块钱了。我们这才意识到位置的重要性。好不容易过来了一个顾客,我小声问道:“要不要买点蔬菜?我们自己摘的。”等来的却是一句“不用不用”。

坐等顾客看来行不通,那就只能积极地招揽顾客。我和一个伙伴等在菜市场入口的电梯旁,看到谁面容比较和善,就上前热情地邀请他去我们的菜摊看看。

顾客来到我们的菜摊后,同伴会热情地为他们介绍菜品。当听到豌豆尖要卖七块钱一斤时,有一位顾客摇了摇头,说:“本来想照顾一下你们的生意,但这菜太贵了,其他地方才卖五块五。”于是,我和同伴赶紧去菜市场逛了一圈,见别的菜摊上的蔬菜摆放得比我们的整齐,菜的价格也确实比我们便宜。于是,我们将价格全部打了七折,把沾上泥点的菜叶扒掉,把菜摊收拾了一下,又优化了工作流程,称重、包装、收款,小组成员配合得如行云流水,果然做了不少生意。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努力,我们的菜终于全部卖了出去。除去成本,我们一共赚了七十五元钱,每人分到了十五元。我在菜市场门口转了一圈,用仅有的十五元买了一个汉堡包。此刻的我虽然又累又饿,但精神上还是挺满足的,毕竟我靠自己的劳动赚钱了!只是,赚钱真的太不容易了,今后,我可得省着点儿花钱啦……

重庆市渝中区天地人和街小学六(8)班

指导老师:岑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