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句段,从读学写

“叮咚!”手机一声响,《课堂内外》小学版(创新作文)的编辑发来信息,说我们班孩子写的几篇作文被留用了。我心为之一震,百感交集。回首两年前,初接三(4)班,孩子们写的作文只有短短几行字,还文不对题。望着那一群可爱的海口“城中村”的孩子,我不禁问自己:我该怎么办?

方法一:随文仿写,习得方法

这天,我教到了《搭船的鸟》一课,课文里有这样一段:“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这是在描写翠鸟捕鱼的过程。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着,很快就标记出了描写翠鸟动作的词。我心想:是不是可以抓住这些写动作的词语,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来个片段练笔?于是,我自编了一段话:“一只猫正趴在地上休息,突然一只老鼠____________,猫飞快地____________,紧紧地____________,可怜的老鼠____________,不断地发出吱吱的叫声,试图____________,挣扎了一会儿,____________。”

我把这段话打印在A4 纸上,让孩子们尝试描写猫抓老鼠的动作,我要求他们一定要多用动词。片段训练,篇幅短小,再加上我搭的“支架”,孩子们觉得比较轻松,很乐意尝试,第二天一早,我就收到了不少“作品”。与原来的“流水账”相比,现在的练笔颇有点儿“作文味”了。尝到甜头之后,我又继续设计“随文微写”的片段训练,让孩子们一课一得、一课一练。比如,《海滨小城》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一段话:“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我联系生活实际,编写了一个训练片段:“学校东面的花坛很美。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凉亭更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让孩子们画出学校花坛的模样。这样一来,语文与美术就跨学科融合了。三年级的孩子的文学表达还是比较浅的,但他们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画出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这也是能力提升的体现。

方法二:巧用连图,仿写清楚

在批改习作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有不少表达问题,比如丢三落四、有头没尾,特别是需要详写的重点部分,孩子们往往一笔带过,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借图助力的方法。

在学到《观潮》一课时,孩子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作的,于是,我开始引导他们仿写下雨的情景。因为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我就让孩子们重点品读“潮来时”的部分,并仿写“下雨时”,通过下雨的声音、雨中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景色等,写出下雨时的情景。接着,我再用“连图法”让学生画出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的图,并一步一步地把各个步骤变成完整的作文。通过这个方法,学生知道了“连图”的中心点就是作文的重点,以后写作的时候就会注意重点描写了。

方法三:从词到段,渐写具体

在学习“人物描写一组”时,我采用了“从词连句,句到片段”的训练方法。我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火冒三丈。我问孩子们:“谁能来表演一个火冒三丈?”孩子们都乐意上台表演。台上的表演结束后,我问台下的孩子:“你们是怎么看出他火冒三丈的?”孩子们纷纷说:“你看他的表情!”“你看他的动作!”“还有他说的话!”……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张纸,让表演的孩子再演一遍,然后让每个小组都注意观察表演者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记在纸上,再互相汇报学习。

这还没完呢!一个人会生气,一定有一个让他生气的对象。于是,我提议再加上一个人物,凑成一对“父子”,同时表演“火冒三丈”和“胆战心惊”的场景。于是,二百字的课堂练笔又轻松完成了。

方法四:品读诗词,习得写法

刚接触写景作文的时候,孩子们都觉得不好下笔。在学了苏轼的《题西林壁》之后,我教给他们“移步换景”的方法,让孩子们想象自己就是苏轼,想象自己移动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根据所见所闻想到了什么。在学习《颐和园》时,我再次让学生“移步换景”,从颐和园“移动”到自己家的小院,先画一条路线图(如大门→楼房→菜地→小鱼池→果园),再“移步换景”,每“到”一个地方就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有了路线图的助力,再加上活用平时积累的词句,孩子们把小院的景色写得很清楚。

方法五:选材要“熟”,就地选取

海南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物产,这些素材不但特别,还取之不尽。我觉得,只要孩子们能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块宝藏之地一定能给他们回报。于是,在学习写作“我喜欢的植物”时,我引导孩子们观察自己家房前屋后的椰子树,从树干、叶子、果实、用处等各方面收集素材。除了自己观察、自己绘图,他们还可以制作采访表格,向父母长辈“要素材”。素材收集完毕后,再分小组讨论,彼此交流,最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点”来写作。

海南的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带水果等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熟悉,就表示有话可说。我会先引出交流的话题,并提供写作“支架”,让孩子们自由表达。例如,在写菠萝的时候,如果简简单单地写菠萝的样子和成长、收获的过程,那就没创意了。我以“切菠萝”为话题,引导孩子们讨论处理菠萝的相关知识,学习切菠萝、浸泡菠萝、吃菠萝,先说后写,一篇与众不同的“菠萝作文”就诞生了。海岛生活有聊不完的趣事,自然就有写不完的素材。我相信,只要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写“真”作文,孩子们一定能脱颖而出!

名师介绍

黄恒宝,海南省海口市美苑小学一级教师,小学语文省级骨干教师。2017年5 月主持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我手写我心,习作生活化”课题研究》被评为优秀。2018 年4 月《农村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的探究与实践》荣获海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 年《小学语文中年段“随文微写”实践研究成果》成为省级教育教学成果推广项目,被推广到临高县澜江学校、澄迈县加乐中心学校、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中心学校。撰写《一个山村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真经》《与书同行 与美相遇》等文章发表在《海南日报》。指导学生在《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海南特区报》《新教育》等报刊发表习作近七百篇。

本课小结

海口市美苑小学的同学以独特的“海南风土作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作文题材新颖、细节丰富,让小编长了不少见识。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好多地方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抓住“别的地方都没有”,或者“别的地方很少见”的事物,将它们的独特之处记录下来,就是让你的作文脱颖而出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