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的4个方法

刘勰曾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每天东升的旭日,西落的夕阳,斑驳的树荫,陡峭俊秀的山峰,潺潺流动的小溪……世间万物千姿百态,四季景物美不胜收。在描述这些景物时,不能单纯客观地写景。山水花鸟、自然景物本无喜怒哀乐,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往往能触发人们不同的情感。因此,描写景物时应带着自己的情感,让那些无情的景物变得有情,做到“情以物兴”,用情感去打动读者,感染读者。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那么,写作时如何才能触景生情呢?

一、观察细致

宋代诗人苏轼在观庐山时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眼前的景物是千变万化的,只有认真、细致观察,才能准确抓住景物的特点。自然是个有声、有色、有味的世界,观察不仅靠眼睛,还需要调动耳朵、鼻子、嘴巴、手等感觉器官,全方位感受自然世界,这样才容易捕捉到景物的特点,让丰富多彩的景物具有立体感,呈现形、色、声、味、态,生动地跃然纸上。

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视觉描写;“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李儿,杏儿”运用了通感和想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咋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则运用了听觉、视觉相结合的描写方法,表现了春的生机盎然。

观察是打开思维的金钥匙,是智慧的能源。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你能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许多新奇有趣的新知识。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到大自然中去看四季的变化,听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看晚霞如何染红田野、山冈。在对事物的观察中,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知识也在增长。

二、抓住特征

景物千差万别,各有姿态,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抓住其与众不同之处,经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才能传神地描绘不同景物的神韵,从而使景物真正深入人心,使读者看完后,闭上眼就能想象你所写的风景。

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一文中写道:“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指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这是一幅鸟瞰图,缩千里于咫尺,用大手笔来勾勒景物的特征。作者用“青铜的屏风”比喻阴山主脉的形状和色调,用“拖”字写山坡的态势,而这些都是秋天阴山所独具的,加上黄河、阳光的烘托和城市的点缀,整个画面显得和平而宁静。

三、情感真实

写景类文章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作者在写景时往往饱含浓郁的情感。不应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在写作过程中,要注重情与景的融合,确保文章体现自然之趣,让文章的思想内涵更加深刻,让读者的心灵得以触动。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的文章。

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一文中,母亲答应带“我”去公园玩,却因为家务缠身,无法兑现承诺,让“我”很失望,其中有许多融情于景的描写,比如: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从“阳光明媚”到光线渐暗,再到光线消逝,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景物的变化暗示着“我”心情的变化——从开始的兴奋、充满期待到最后的失望和沮丧。这种写作方法使文章内涵和意蕴更加丰富,最大程度地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四、抒情自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各类文章几乎都离不了抒情,但抒情必须是触景生情或见物思情,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就是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写不好文章的。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好文章都是情动于中的产物。我们要发现平常生活中的快乐,感受幸福,在具体实践中熔炼自己的感情。

林海音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写道:“到了五月节,石榴花开得没有那么红,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

爸爸原先是爱花的,可是现在却病了。“我”想起爸爸的病,看着眼前的石榴花,不由得触景生情,内心深处对爸爸非常担心。别说作者自己感伤,读者也感到眼中有些湿润。这就是真情的力量。将感情融入字里行间,进行间接抒情,就能产生含蓄美;当情不可遏时,直接抒情就能形成气势美,增强感染力。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寄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人物情感,是写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写作的最终目的。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是多彩的,也是慷慨的。只要我们细致观察,把感情融于具体的形象中,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定能为文章增色,为情感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