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馒头

在暑假期间的“丝路行”游学活动中,因为人太多,我并没有真正认识他,只知道有人叫他“小章鱼”。而在这次“云朔行”活动中,我真正认识了他。

第一天上午参观内蒙古博物院后,我们开始游学的第一次桌餐。我和他挨着坐,名曰吃饭,实际上他并不吃饭,只吃本应在饭后吃的西瓜。不一会儿,一盘西瓜就被他吃完了,只剩下摞得像小山一样的瓜皮。与他完全相反,我则把目光投向白白胖胖的河套馒头,狼吞虎咽,吃得不亦乐乎。

“你也吃一点馒头吧,下午还要爬山。”我掰下一块馒头给他。

小章鱼大眼睛望着我,有些迟疑地接过馒头,厚厚的嘴唇咧出一丝有点勉强的笑容:“谢谢你!”脸上还挂着没来得及擦掉的西瓜汁水。

小章鱼个子不算高,脸色微红,一张脸虽不胖,但圆润饱满,两只大眼睛忽闪着。他是湖北武汉人,对北方菜似乎不太习惯。而我作为山西人,爱吃面食,对河套馒头早有耳闻,今天吃过后,更是被它的麦香征服,饭后也没忘记把最后一个馒头打包带走。

下午参观北魏武川遗址和祭天遗址时,我们被遗址和赵老师的讲解所震撼,也被塞外的寒风吹得瑟瑟发抖。听到下山返回的指令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回到大巴车。小章鱼有些饿了,拿出一包麻辣锅巴,抓了一把塞给我,我则拿出中午打包的馒头,掰了一半给他,我俩发明了“馒头夹锅巴”的吃法。

“这馒头就着锅巴真好吃!吃午饭时,我还担心北方菜和湖北菜差别太大,吃不惯呢。”小章鱼边嚼边说。他的厚嘴唇上挂着馒头渣,黑黑的大眼睛和红通通的脸上洋溢着明亮的笑容。我知道,那一刻,我脸上的笑容也一定是明亮的。

随着行程的推进,我和小章鱼的感情越来越深,当然,每一餐也少不了心爱的河套馒头。我们一起通过赵老师的讲解,深入了解北魏的兴衰,一起和导游叔叔互动,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我与小章鱼一起玩他心爱的玩具,一起玩我从塞上老街买来的马头弓箭,也一起设计了一款赵老师布置的小游戏。

“我先把咱们的想法记下来,再归纳整理。”大巴车上,小章鱼特意换了座位,和我成了邻座。他快速从背包里拿出笔记本和笔,一脸认真地开始记录。

“我们选一些宝物吧,比如武川祭天遗址中的天台,还有赤兔马……”我被他的积极和热情感染着。

“再设计几个伙计,可以是农民或士兵。”小章鱼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大眼睛眨了眨,思索着。

“再设计一些拓跋珪、拓跋焘、杨坚、李世民等主帅。”我说道。

“再加入一些……”他边说边低头在本子上画着。

我们一路讨论着游戏规则,不知不觉就到饭店了。

“你晚上来我房间找我,咱们继续!”小章鱼脸蛋红扑扑的,意犹未尽地向我发出邀请。

晚上写完作业,我在楼道里寻找小章鱼的房间号。这时,楼道里隐隐传来琴声,应该是大提琴的声音。我突然想起,今天去吃早餐时,也曾路过一个飘出琴声的房间。我脑子里不禁又出现一个画面:上大巴车时,小章鱼和我说说笑笑走在后面,他的妈妈背着大提琴琴箱走在前面。真没想到,游学行程这么紧张,他还能坚持每天练琴!我静静地站在他的房门外听着,优美的琴声飘出楼道,和清澈的夜空星光融在一起,我仿佛看到小章鱼专注的大眼睛和红扑扑的脸蛋。

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在回家的火车上,我啃着从内蒙古打包的河套馒头,那熟悉的味道让我不禁想念刚分开的小章鱼,憧憬着寒假时我们能再一起游学,继续设计我们未完成的游戏。

指导老师 赵建荣

名师点评

通过短暂的相处,“我”发现了“小章鱼”的可爱之处,并通过事件来表现其外貌及性格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大眼睛”“厚嘴唇”“红脸蛋”等描写其脸部特征的词语反复出现,成为其独特的形象符号,使其形象更加鲜明、具体,犹如在读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