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中医

我今年10岁了,体重却只有53斤,最近还少了2斤。妈妈觉得应该找中医给我调调脾胃,便带我去小区旁边的社区医院看中医。

挂完号后,妈妈带我坐电梯,来到二楼的中医诊室。电梯门一打开,一股中药味便扑面而来。一开始我不太适应这种气味,但是过了一会儿,竟然觉得挺好闻,甚至感觉只闻这股药香就能治病。来到诊室门口,我看见了一位戴着眼镜的光头男医生,他正在跟一个小女孩的家长说话,而小女孩安静地坐在医生旁边的凳子上。妈妈说:“这位大夫姓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呢!”我心想,看他“聪明绝顶”的脑袋,就知道他的医术绝对很高超。

正在我胡思乱想时,小女孩看完病了。薄医生招招手,让我坐到他旁边的凳子上,随后问妈妈:“孩子哪里不舒服?”“他平时吃得少,吃一点就饱了。我觉得他可能脾胃不好,想请您给看看,调理一下脾胃。”医生点点头,然后看向我,先让我伸舌头,看了看我的舌苔,接着又问:“睡觉怎么样?大便怎么样?平时冷的东西吃得多吗?……”我心想,这些跟脾胃不好有什么关系?问这些有什么用呢?在中医看来,也许这些与脾胃之间有关系,这可能就是中医的神奇之处吧。

妈妈回答医生的问题后,医生让我把手腕搭在办公桌的一个小枕头上,伸出三根手指按在我的手腕上。我心想:这莫非就是传说中的“把脉”?按了十几秒后,他点点头,又让我换另一只手。我更疑惑了:这么快就把完一只手了?他到底把出了什么?

他把两只手都把完脉之后,肯定地说:“孩子没有什么大问题,舌苔还算正常,就是脾有点虚,阴虚火旺,这都是小孩的通病。先喝一周药,看药效怎么样,7天后再来调药方。”我十分惊讶:什么,这就得出结论了吗?中医真是太神奇了!接着,妈妈带我去缴费、拿药。

药房周围的药香更浓郁,香气仿佛一堵墙,又厚重又坚硬,闻久了甚至让我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药房里摆着大包小包草药,管药的人看了看医生给我开的方子,熟练地找出几袋药,然后从这袋取出一点,从那袋取出一点,分别均匀地放在7张牛皮纸上,再分别将它们扎成像馒头一样的小包,最后将它们装入一个大牛皮纸袋,递给妈妈:“这一大袋就是一周的药。一共7包,一天1包。”妈妈接过袋子,带着我回家了。

回家后,妈妈边煎药,边告诉我:“熬中药要先把草药在水中浸泡半小时,然后用大火(中医称为‘武火’)把水烧开,再用小火(中医称为‘文火’)熬半小时,最后把熬好的药汁倒在干净的碗里(一煎)。之后加入温水,重复一遍之前的操作,也就是二煎。把两次煮出的药汁混合在一起,一天的药就煎好了。”

我还似懂非懂呢,妈妈就煎完了药,倒出一半让我喝。药汤黑黑的,散发着奇怪的味道。有点酸,又有点苦,还有我以前没闻过的气味。我闻着药味就反胃,更别提喝下去了。可是妈妈在一旁虎视眈眈,我只能硬着头皮喝。刚喝一小口,我就放下杯子,大声疾呼:“妈妈,这药又苦又酸,我实在喝不下去!”

可是,妈妈完全不理会我的“痛苦”,反而催促道:“少啰唆,赶紧喝!等凉了就不好了!”我只好屏住呼吸,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把药一口气灌下去。刚喝完药,我就想吐,看见什么都反胃。这药汤实在太酸了,我甚至怀疑它的PH值是负的!不过第二天喝的时候,我就不觉得难受了。虽然药很难喝,但是药效也很明显。第三天,我的饭量明显增加了。

中医虽然神奇,但是药太苦了,要是药汤像饮料一样好喝,那多好啊!

指导老师 岳智健

名师点评

本文情节完整,充满童趣。小作者叙述了“我”第一次看中医、吃中药的经历,对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描写非常生动,突出了人物特点,尤其是对“我”的心理变化写得很细致,让读者的思绪也随之起伏,文末“我”对中医的看法有所转变。本文无论选材还是写法,都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