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午后,于我经常是惆怅的。春光越是明媚,惆怅的情绪越是强烈。似乎仅是一个想法,这样好的天,如何度过呢?而我多数时间都坐在户内。看着如此活泼、美丽的春天,无可挽留地一寸一寸过去,渐渐褪了颜色,沉入暮色,真是焦虑啊!那么稠厚、姜黄,看起来无比丰饶的光线,从前面的墙上过去。你来不及想好要做什么,才能不辜负它,它就已经过去了。在雨天,这样的焦虑会好些,因为雨天比较舒缓,不如现在这般可贵。而在现在的天气里,我便是愁!
与这紧迫感相对的,是从中午12点开始,时间就变得无比漫长,长得有些难熬。而漫长的时间没有使事情变得更加从容,反而将忧虑放大,使我更加急不可待,每一分钟都没有放松对自己的折磨和拷问:做什么才有价值?答案是什么都没有价值,心绪不宁。由于温度升高,空气变得干燥而明澈。在如此明艳的光与色中,为什么深感抑郁?
只有等到忧郁成为生理病症,才会正视春天的感伤。那是一种深刻的对时间的理解和惧怕。时间从灰暗的冬眠状态中苏醒,凸现在朦胧的注意力里,那样晶亮,鲜艳地蜿蜒过来。这种在灿烂光线里的忧郁,简直没救了,指望从午睡里换过去一两个时辰,可是不成。合目中,时间走得更慢。眼皮上有光线的压力,透进眼睑里的黑暗奇怪地活跃着,与身心内部的节奏是错乱的,不合拍。时间几乎不动弹。于是,你将细细地看它的好,对自己对不住它而内疚不已,浪费了它。令人痛苦的,是外部的明亮、轻快与内里的灰暗、滞重共存。你分明看着它,能感受到它的热烈,可是你走不进去,或者说走不出来。两者咫尺天涯,好时光这样刺痛着你的心,感情受了重创。
好不容易熬到下午三时许,午后的深处就像谷底。户外的阳光最是蓬勃,内心却最是煎熬,即便在干涸的水泥林子里,时时也会有鸟叫。可是,就算它在你脚下叫,听起来亦是旷达,就像另一个空间,一个莫名的空间。巳时节,底下的黄开始漫上来。有那么几分钟,真的是金子一样的黄与亮。所有的物件都在发光,同时在反光,显得五光十色。可外面有多辉煌,内部就有多沉暗,内外较着劲,努力达到协调和平衡。这是一个最为冲突的阶段,看不出一点和解的希望。在金色光芒的淋浴下,你只有用哀哭来回应。你说不出什么原因,就是哀哀地难过。你承受不住它的好,只能辜负它,而你心里最明白,一旦它过去,就再也回不来了,而你无所作为,再也挽不回来。这种时候就有伤逝的心情,在春光乍泄的时日上演的甚剧。非要究其里,那就是为这哭泣。
再往下挨一挨,就临近尘埃落定了。空气中的光粒子渐渐瘪了,内外的对比不再那么尖锐,彼此都软弱下来,开始松弛。可光色还在流连,所以骚动并未停息,但激烈的痛苦变得温和,变成缠绵的沮丧。
一整个午后,其实什么也做不了,只是枯坐着,看着时间的火焰燃烧,心都灼焦了,又结了疤,不知道往这时间里盛些什么,才可消除它的虚无感,空寂感。时间裸在眼前,然后流逝,一去不返。
渐渐地,午后那火焰四射的时间减缓了压迫,你觉得已不是那么不可接近。事情的转机说不清是怎么开始的,有没有契机,好像熬着熬着就好熬一些,于是可以分出点心,转过脸照顾自己。
从强光回到家中,户内的暗略使人心安,户外的明丽呢?因为刚从那里来,觉得并不那么隔膜,还是闲适着看书。排列成行的字从眼睑里走过,几乎没有留下印象。字都认得,也成句,可就是不明白它的意义。不明白的就不明白,反正是耗时间。心思在字行的轨道间前行,可也有范围,不会漫无边际地无处抓挠,一下子便散了。现在是在河床里流动,漫出来一些,不久又流回去。许多书都是在这种神思漫游中读过,读的其实只是“时间”两个字。时间瓦解在一片文字里边,也变得容易吞噬了。
尤其是在这种特别明艳、妩媚的好天气中,你觉得自己的生活无论如何都配不上它。你必须经过忧郁的历练,才有抵抗力,抵抗春天的诱惑。
描 写
本句形容时光飞逝,使人焦虑,着力刻画了作者在春天的心理活动。
对 比
用紧迫感与时间的缓慢做对比,漫长的时间将忧虑放大,使人更加紧迫。
比 喻
将午后的阳光比喻成金子,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夸 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时间飞逝,使人印象深刻。
概括
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名师点评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最有朝气的时节,也是一年光阴轮回的起点。作者笔下的春天既充满阳光,又带着忧郁的色彩。岁月无声,偷走了我们的青春,也给予我们更多的领悟和收获。
◆ 作家简介 ◆
王安忆,1954年3月生于江苏南京,当代作家、文学家。1976年,王安忆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86年,出版首部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1987年,调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创作室从事专业创作;1996年,出版长篇小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1月,其短篇小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短篇小说奖;2012年7月,长篇小说《天香》获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13年9月,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7年12月,其凭借作品《向西,向西,向南》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篇小说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