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带孩子讨论哲学

我认为,本质上任何人都可以引导哲学讨论活动,即便他们没有哲学知识储备。也许某些读者可能会对此迷惑不解。让我详细解释:虽然哲学的“内容”很难理解,但是哲学讨论的“形式”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用几个简单的规则就能说清楚。

这里,我给出了哲学讨论的六大基本规则。它们明确指出了在这场哲学游戏中,参与者可以采取哪些“行动”。

一、为正在讨论的抽象话题举出实例

哲学的阐释是抽象的、概括性的。对于初次接触哲学游戏的孩子来说,要知道如何为哲学讨论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有难度的。由此,让孩子们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正在讨论的议题举出具体的例子必将有所助益。

例如,如果你在讨论的话题是“勇敢的人是否可以害怕? ”——这是《恶龙与巨人》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那么一开始可以请孩子们告诉大家,他们在做勇敢的事情之时是否也感到过害怕?这个开场白就会把故事和它所蕴含的思想直接带入孩子们自己的生活之中,由此帮助他们发现哲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

这一“行动”的魅力在于孩子都是爱讲故事的,给予他们这样的机会将会使整场讨论充满生机,因为孩子们会一个接一个地分享生活中的故事,如她的妹妹在不得不去看医生的时候表现得很勇敢,因为她妹妹在打针的时候没哭。实际上,对于邀请孩子们分享基于个人经历的例子这件事,我非常慎重,尽管这是个有用的技巧,尤其是在你刚开始与孩子们进行哲学讨论的时候。

作为促进者,很重要的一点是,尽可能让这个讨论环节简短而聚焦。在请他们分享自己的例子之前,确保为他们的回答设定一个可接受的范围。

二、陈述你在某个话题上的立场——深思熟虑之后,清晰回答已提出的问题

这是进行哲学讨论的第一条实质性规则,但与此同时也需要一些关键的认知技能。要知道你对某个话题,尤其是一个抽象的哲学话题的看法,需要内省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如果没有这些技能,没有哪个儿童可以进行哲学讨论。

这意味着当儿童在努力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促进者要展现出足够的耐心——也需要帮助其他的孩子学会以尊重的态度耐心等待。对于小学生而言,参与哲学活动课之所以会产生独特的课堂体验,乃是因为我们时常会邀请他们思考那些连大人都不确定的重要问题,并抒发他们自己的见解。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孩子们想交谈的愿望会导致他们未经深思就让想法脱口而出。所以你应当建议他们不要马上举手发言,而是花一些时间好好思考自己要说什么。

孩子们也需要学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以便让其他人明确知晓。所以,如果你未清楚理解某个孩子刚才说了什么,那就最好让他以一种你能理解的方式重述观点。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转而去问其他孩子,问问他们是否听懂了刚才同学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他们回答说没听懂,那就让该学生向那些不理解的孩子再解释一遍。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讨论,如果他们想要参与其中,就必须得听懂别人的发言。

三、为你的观点找出理由

在哲学游戏中,仅仅说出你的想法是不够的。你还得解释“为什么”这样想。事实上,这对于做哲学而言可能是最重要的规则了,因为哲学家们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你想了“什么”,至少在同等程度上也关心你“为什么”这样想。所以,再怎么强调给出足够理由的重要性也不为过。

儿童很容易就能学会为自己的观点找出理由。毕竟,他们曾向你频繁地询问过“为什么”,因此在被别人问及“为什么”时也不会有丝毫介意。但问题是,要弄清楚哪些类型的答案才可以算是一个好的哲学理由,以解释你为什么认为自己要这么做。

哲学解释应当是“有逻辑的”,能够提供“好的解释”,以便让任何人都能欣然接受。例如,如果我们要求一个孩子解释为什么她认为勇敢意味着无视恐惧、采取行动,而这个孩子给出的回答是因为她看到的书里是这么写的,网上是这么说的,她姐姐告诉她的。这些回答在哲学游戏中并不能算合适的招数;它们都不是“好”的理由,除非这些理由能获得一些其他证据的支持。好的理由可能需要解释“勇敢”到底包含了什么,在危险的情况下怎样做才是合适的,恐惧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等等。

学生们也许不能马上就为他们的观点给出完整的解释,这是需要适当练习的。当一个学生已经亮出了自己的立场却不知如何给出可能的理由时,我们可以请她向同伴求助,询问那些赞同她观点的同伴,看他们是否愿意帮助她,提供一些可以佐证该立场的好理由。事实上,作为一个促进者,你会发现自己的功能之一就是提问:“大家对此是怎么想的?”而非试图阐明你个人的观点,从而不断将孩子们的注意力从你身上引开。

四、弄清楚你对已有的观点是同意还是反对

尽管我们一般都准确地知道自己对那些日常的、普通的问题的想法,但是某些哲学问题的抽象性却让人觉得很难知晓自己对“它们”是怎么想的。所以重要的是我们还应帮助儿童弄清楚他们对于正在讨论的哲学议题持怎样的立场。

这可能会要求儿童对已经陈述的观点进行提问,因为这些补充信息会帮助他们确定自己的想法。但是,哲学游戏中的一个重要举动是确定你对他人观点的看法。所以为了回应一个孩子的回答,你可以这样问:“对于沙奎尔刚才所说的,谁赞成,谁反对? ”(再强调一次,首先需要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沙奎尔到底说了什么。)事实上,在孩子们做出任何评论之前,让他们能够明白无误地说出“我同意(反对)沙奎尔所说的”是非常有帮助的。

我们需要意识到,在哲学讨论中,“反对”也是一件好事。儿童有时候会害怕表达不同意见。主持人需要确保儿童明白,在哲学的世界里,表达反对意见也是有积极成效的。

五、举出反例以反驳某个已经提出来的主张

哲学讨论的目标之一是建立总体、普遍的原则。例如,如果你问是什么让一个人变得勇敢,一个女孩子可能会说:“在面对危险的事物时无所畏惧。”

这就是一个普遍的原则(至少是在潜在的意义上),即只有当她在面对危险时毫无惧色,她的行为才能算得上是勇敢。

哲学讨论的重要一点就是思考这些普遍原则是否适用于所有情境。有一种证明其并不适用的方法就是举反例,也就是举出不符合之前所提标准(如面对危险时不害怕)的某个实例(在这个例子中则是指勇敢)。教孩子掌握这项技能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在评价普遍原则是否有效时的一项核心能力。

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在某个孩子陈述了一个普遍原则之后,促进者面向整个哲学讨论团体提问,看他们是否能够想出这一原则并不适用的情况或例子。此时,你可开始提醒大家注意,某个孩子说了一件极有趣的事,需要大家都来想一想(我将此称为“做记号”),然后提问:“有谁能想到一个勇敢的人,他在面对危险的时候也感到害怕?”也许会有孩子回应,比如告诉你他所做的一件自认为勇敢的事情,但同时也承认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他真的很害怕,抑或说出一个他认为勇敢但也同时感到害怕的人。如果孩子们做到了以上两点中的任意一点,那就说明他们已经为前述普遍原则提供一个“反例”了。这就表明之前关于勇敢的定义是无效的,它不足以解释什么才是勇敢的。

六、根据所面临的批判修正主张

哲学家们都是些顽固的家伙。他们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立场。因此,在面对针对他们的主张的反例时,通常都给出一个修正版的主张,用来“对付”那些反例。所以,孩子们掌握这个技能也非常重要。

当有人提出针对勇敢定义的反例时,你可以转而问那个提出定义的儿童及其支持者,是否有回应这个反例的办法。在我们的例子中,一个孩子可能会回答说,如果在面对危险情境时,你没有因为恐惧而放弃你想采取的行动,那你就是勇敢的。这就等于重构了关于勇敢的最初解释,从而解除了反例的威胁。

一言以蔽之,这些就是在哲学游戏中被允许的六种“行动”。作为一个哲学讨论的促进者,你要像裁判员那样,确保参与者都能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只能采取游戏所允许的行动。另外,你需要持续推动游戏的进程,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一直沉浸其中。这个角色和传统教师角色是截然不同的,后者所持的学习观是以教为中心的,而在哲学教室中,你将永远不会告诉孩子今天要从哪些角度去思考问题。相反,你将会发挥苏格拉底所言的“哲学助产士”的作用,帮助孩子们“生出”他们自己的精彩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