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贤母——敬姜

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敬姜,春秋时期齐国人,原是齐侯的女儿,姜是姓,敬为谥号。她嫁给鲁国大夫公父穆伯为妻,公父文伯是她的儿子。敬姜不仅为人处世注重礼仪,更以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而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贤母。她教诫儿子勤俭节约,不要因富贵而忘本。

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

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①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故长王②天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③则淫④,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⑤,淫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

——左丘明·《敬姜论劳逸》(节选)

① 瘠(jí)土:不肥沃的土地。

② 王(wàng):指君主拥有天下。

③ 逸(yì):安逸,放荡。

④ 淫(yín):迷乱,放纵。

⑤ 不材:不成才。

译文

从前,贤明的君王安置百姓,会选择贫瘠的土地让他们去生活,让他们在那里辛勤劳动,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君王能长久地统治天下。因为百姓辛勤劳动才会主动思考,多思考就能找到更多提高生活水平的方式、方法;闲散舒适的生活会导致人们过度享乐,过度享乐就会让人忘记勤俭的美好品行,从而产生一些邪念。富饶土地上的百姓,劳动水平和能力都比较低,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富贵和安逸的环境;而贫乏土地上的百姓反而都更聪慧仁义,是因为他们勤劳啊。

家风有故事:斥亲子、论劳逸的贤母

敬姜出身齐国公室,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后来嫁给鲁国大夫公父穆伯为妻,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她地位尊贵,但一生都勤俭节约,从不好逸恶劳,家里的事也都是亲力亲为。

一天,她的儿子公父文伯退朝回家,看到母亲正在纺织麻布,便说道:“我现在已经是国中要员了,咱们家还需要纺织粗布麻衣吗?咱们完全可以穿绫罗绸缎,吃山珍海味,衣食无忧了,您还亲自搓什么麻线呢?您就不怕别人看咱们家的笑话吗?如果被其他大臣看到,他们就会背后说我不孝顺呢。”

面对儿子的连连责问,敬姜非常生气,不禁斥责道:“有你这样贪图享受的人充数做官,鲁国恐怕是要灭亡了吧!”

针对儿子想要养尊处优的想法,敬姜发表了著名的“论劳逸”之说。

她说:“古代的君王,通常会在贫瘠的土地上安顿老百姓,让百姓们能有地可耕。这样,他们不仅斗志昂扬,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辛苦劳作后也更能懂得勤俭的重要性。因为懒惰是人的天性,只有辛勤劳作,才能长期保持干劲,在克服困难中追求进步。而如果过分安逸,就会忘记艰苦奋斗,容易产生惰性或邪念。

“你再看看那些优秀的大臣,哪一个敢偷懒?他们清早统筹安排政务,白天忙于处理政务,晚上梳理当天的事务,睡前还要抽时间料理家事。你现在仗着在朝廷做官,有俸禄拿,就开始享受安逸的生活了。我希望你每天自勉,一定不要辜负先人的事业。”

敬姜希望儿子不要因为安逸滋生贪欲,葬送前程乃至生命。听了母亲的教诲,公父文伯羞愧难当,他说:“我一定把母亲的话语铭记在心里。”此后,他在生活上勤奋节俭,在政务上不辞辛苦,成为一位勤政慎思的贤大夫。

“敬姜犹绩”的由来

《国语·鲁语下》中记载:“王后亲织玄,公侯之夫人,加之纮、。……今我寡也,尔又在下位,朝夕处事,犹恐忘先人之业。况有怠惰,其何以避辟?” 这是成语“敬姜犹绩”的来历,比喻虽然生活富贵,但要不忘艰苦,不求安逸。犹绩,指仍然还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