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与不知

作者:姜炳炎

2007年初,梁衡专访了多年好友季羡林老先生。闲聊时,梁衡特意请教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您关于古代东方语言的研究,如吐火罗文、梵文、大印度佛教,于今天何用?”听了疑问,96岁高龄的季羡林肃然答道:“学问不能拿有用无用来衡量,只问精不精。当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有什么用?”听完季羡林的这句话,梁衡自言道:“季老先生一语如重锤,敲醒了我懵懂的头脑。”接下来他思考了很多。

经过深思熟虑,梁衡写了《不问用不用,只说知不知》。文章中,他列举了这样一个事例:当初,马克思本来就身在工人运动第一线,他深感工人运动缺少理论支持时,就退出一线去研究《资本论》等理论。当时的马克思已穷得揭不开锅,自称:“从来没有像我这样一个最缺少货币的人来研究货币。”如果为了有用,马克思最应该去经商,先赚一把货币再说。然而他的经济、哲学、社科理论让后来实践层面的革命家、管理者演绎出一个轰轰烈烈的新时代。

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梁衡郑重写下了一段文字:“真正的大师治学时不问有用无用。因为学问就是对未知世界、对自然界、对星空、对生态的尊重。一切未知中都藏有真知,也许那一棵野草就是将来打开生命大门的钥匙。而面对茫然的未知世界,那些勇敢拓荒的人就是真正的英雄。这些以学问为乐趣,为人类不断扩充知识边界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而他们在探知过程中所表现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治学态度和做人准则,对后人来说比他们提供的知识还重要。”

梁启超先生说过一句话:“做学问不为什么,就为我的兴趣,为学问而学问。”其实,通过研究学问来健全人格、充实思想、光亮心灵,本就是最大的收获,本就是最大的作用。希望梁衡和季羡林的故事,能够让我们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在做学问的时候,少问几句有没有用,多问几句知不知道、够不够深入。

[怦然心动]

“无用”并非没有价值和意义,而且很多看似“无用”的东西,最终铺垫或成就了最好的自己。比如做学问或者读书,做学问是对未知世界的不懈探索,这段旅途必定枯燥乏味和寂寞难耐,但是在其间磨练的坚韧和淡泊会成为一个人最可贵的精神品质。而读书则是对人类精神食粮源源不断的汲取,并引领人们通向真正想要的生活。读书看似无用,但是浸润其间而收获的做人的道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观察世界的角度等等,都会开启生命的智慧之門。

【文题延伸】淡泊的心灵; 才是最重要的; 的收获……(小引)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