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苦难

作者:周国平

面对社会悲剧,理想、信念、正义感、崇高感支撑着我们。我们相信自己在精神上无比地优越于那迫害乃至毁灭我们的恶势力,因此我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我们是舞台上的英雄,哪怕眼前这个剧场里的观众全都浑浑噩噩,是非颠倒,我们仍有勇气把戏演下去,演给我们心目中绝对清醒公正的观众看,我们称这观众为历史、上帝或良心。

可是面对自然悲剧,我们有什么呢?这里没有舞台,只有空漠无际的苍穹。我们不是英雄,只是朝生暮死的众生。任何人间理想都抚慰不了生老病死的悲哀,在天灾人祸面前也谈不上什么正义感。当史前人类遭受大洪水的灭顶之灾时,当庞贝城居民被维苏威火山的岩浆吞没时,他们能有什么慰藉呢?地震,海啸,瘟疫,绝症……大自然的恶势力轻而易举地把我们或我们的亲人毁灭。我们面对的是没有灵魂的敌手,因而不能以精神的优越自慰,却愈发感到了生命的卑微。没有上帝来拯救我们,因为这灾难正是上帝亲手降下的。我们愤怒,但无处泄愤;我们冤屈,但永无申冤之日;我们反抗,但我们的反抗孤立无助,注定失败。

然而我们未必就因此倒下。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在无可告慰的绝望中,我们咬牙挺住。我们挺立在那里,没有观众,没有证人,也没有期待,没有援军。我们不倒下,仅仅是因为我们不肯让自己倒下。我们以此维护了人的最高的也是最后的尊严——人在大自然面前的尊严。

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我厌恶那种号称铁石心肠的强者,蔑视他们一路旗开得胜的骄横。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我相信我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切,我甚至敢于深入到悲剧的核心,在纯粹的荒谬之中停留,但我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出现奇迹般的变化。人们常常期望一个经历了重大苦难的人生活得与众不同,人们认为他应该比别人有更积极或者更超脱的人生境界;然而,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旋涡。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体验必定也是最无奈的,它们缺乏世俗的对应物,因而不可避免地会被日常生活的潮流淹没。当然,淹没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们仍然存在于日常生活所触及不到的深处,成为每一个人既无法面对也无法逃避的心灵暗流。

文本解读

吴国梁

如何面对苦难,恐怕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从我们刚刚记事起,大人们便不失时机地教育我们,挫折、痛苦、苦难是我们人生中难以避免的,然后再用一大堆历尽挫折然后终有大成的人来教育我们,比如像下面这段话,稍微有点文化的中国人有几个没听过呢——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总是在有意无意地抬高着苦难的意义,或者说,我们总是借一些强者的成就来抬高着苦难的意义。

在周国平的眼中,无论是社会悲剧还是自然悲剧,本身都是一种摧毁的力量,这种力量加在英雄人物身上如此,加在普通人的身上也是如此。一些英雄人物在悲剧面前表现出他们惊人的力量,他们或者顽强地战胜苦难,或者用毁灭表现着对苦难的不屈服,于是他们具有了悲剧美,被人类世代流传。

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英雄人物以外的芸芸众生,当化为一种传说的英雄人物们向我们宣扬“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之类的论调时,请相信,这决不是他们真正处在苦难中的想法——你能想象贝多芬发现自己什么也听不见了的那种绝望吗?你能想象《老人与海》中那位老人力不从心的无助吗?所以周国平将视角投向了和我们一样平凡的芸芸众生,他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中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

确实如此,“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又何必用英雄人物的高度来为我们设置生命的标杆呢?每个平凡的人都是有勇气的,正是这种“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才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而那些化为传说的英雄人物,他们可以说是征服了所有广义的生命,但同时也已或多或少经过了人们的种种修饰。所以,在周国平看来,一个人只要在苦难中依然坚强地活着,他便是自己生命的胜利者,他并不非得去做一个征服者。这才是普通人的宿命,他们的坚强是世俗的坚强,他们的胜利也是世俗的胜利,这种坚强,这种胜利,不会轰轰烈烈,却那样的真实,那样的贴近我们的现实人生。

毕竟,英雄人物,是高举着不屈大旗的旗手,而我们这些昂然不屈的芸芸众生,才是对抗苦难的主力军!

学生运用示例

示例一:

我从不相信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高尚。海伦·凯勒也想要“三天光明”,史铁生也幻想着像刘易斯那样奔跑,即使他们的苦难使他们的成就变得超乎寻常。同样,我们的社会也希望平稳发展。诚然,近代的屈辱让这个民族置之死地而后生,让中国的腾飞变得万众瞩目、令人惊叹,但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愿经历那些含垢忍辱的日子,都不愿提起那些血流成河的记忆。我们也想拥有辉煌完整的过去。于是我真的相信,直面苦难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所以,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即使伤痕累累,也要直面苦难,如那些勇敢的人们,如我们这个民族。

——河北唐山一中 韩骁《直面苦难,不媚,不惧》

示例二:

我本凡人,每个平凡的人都有弱点,都希望趋利避害。然而,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我们会面临退无可退的局面,就在此时,本“不具英雄色彩”的我们,被激发出“我们最真实的勇气”。

当我们的哀求、乞怜都无法打动苦难时,就逆来顺受吗?就这样用脆弱的眼泪来稀释痛苦吗?那只会让痛苦更加肆无忌惮。有的人选择用逃避来掩饰内心的怯弱,那只是把纯粹的“弱者”写上自己孤零零的墓碑;而有的人直面苦难挺直身躯,就如海明威说的,“你可以毁灭他,但你不能打败他”;就如贝多芬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屈服”。强者不是不会被毁灭,而是在狂暴的命运面前,由弱而强,由恐惧而无畏,对生命的狂暴报以怒目而视。

——河北唐山一中 范秋蕊《軟弱,杯具?悲剧?》

(编辑:于智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