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中学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作文试题导写

作者:未知

试题展示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70分)

在央视的《开学第一课》中,一个来自意大利的钢琴机器人特奥与郎朗十一岁的徒弟徐子航上演了“人机速度大比拼”。他们分别演奏了钢琴名曲《野蜂飞舞》,最终机器人特奥竟然领先两秒获胜!与人类不同,特奥有53根手指,几乎覆盖了大半个键盘,可以用非常快速地弹奏任何钢琴曲。但是在情感表达上还是徐子航获胜。最后,郎朗师徒和特奥合奏了一曲《彩云追月》,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本试题由教研员钱珏命制)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时事类材料作文题,材料选取的是2017年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里的内容,关注度高,涉及的人工智能话题也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材料类型上十分靠近当下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具体而言,此段材料共有五句话,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机器人特奥领先两秒获胜”,在速度上机器人战胜了人类;第二层“在情感表达上徐子航获胜”,人类对于机器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情感优势;第三层“郎朗师徒和特奥合奏了一曲《彩云追月》”,人和机器实现了合作,取得了好的反响。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三个层面。第一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器在速度、计算、逻辑等理性层面超越了人类;第二层,在情感表达、艺术性、审美感悟等感性层面,机器望尘莫及;第三层,人类和机器互相合作,取长补短,能收获更加美妙的结果。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立意:

第一层面,机器的优越性。人类已经迈入人工智能时代,这显然已成为了全球共识。在立意中,除了要看到机器的优越性以外,我们更应着眼于如何面对这样强大的机器,如机器确实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了改变,在很多繁琐、危险的工作中将人类解放了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的便捷性。但在另一方面,它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冲击,如“失业率提高”“人类基本劳动技能的丧失”“思考的懈怠”“旧日生活方式的一去不复返”“信仰的崩塌”等问题应运而生,人类将何去何从?

第二层面,人类的优越性。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各种悲观论、阴谋论也甚嚣尘上,这就是我们面对新事物缺乏理性认知和自信的表现。就像材料里说的那样,在速度上,人比之于机器人是落于下风的,但人有丰富的情感,有新奇的创造力,这是冰冷的机器无法相比的。另外,所谓人工智能,其智能的背后是人,没有人的创造,它可以说一无所有。反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人类自身的沉沦,正如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所说:“我不担心有一天机器会取代人类,我担心的是人全都变成了机器,变得冰冷,毫无同情心与怜悯心。”

第三层面,人机合作共生。人类创造了科技,科技改变了人类。那么如何让人与机器人和谐共舞,发挥人和机器人的最大潜能,实现共生、共荣、共发展,才是人类应该思考的主要命题。因此,人类要努力找到人与机器人共同生存的平衡点,让人发挥人的长处,机器发挥机器的长处。缺点与优点存在于每件事物中,理性与感性并无绝对的冲突和必然的矛盾,二者只有互为表里,彼此镶嵌,携手而行,方为人类发展的最终选择。

这道作文题主要是想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地去认识“机器时代”和“人工智能”,除此以外,更想让学生思考:人类在这样的时代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

佳作展评

工具理性与精神理性

文/ 宋子轩

2017年《开学第一课》上,徐子航与特奥钢琴速奏的“人机速度比拼”,在让我们又一次见识到机器人压倒人类的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或许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乃至未来,留给我们人类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从阿尔法狗完胜围棋高手李世石,到如今阿尔法系列新阶产品通过自我博弈,自我学习,成长为不可战胜的“棋圣”,将人类曾奉为圭臬的定式、经验批驳得鲜血淋漓;从斯皮尔伯格十几年前对“AI”模糊的想象,到如今埃隆·马斯克等硅谷巨头公开直言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最大的威胁”,时过境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短短几十年时间里,人类曾引以为傲的阵地一一沦陷,人类的自尊和骄傲也在人工智能的汹涌浪潮下岌岌可危。

毫不夸张地说,人工智能将人类的局限性直置于光天化日之下,炙烤着我们的伤疤。然而,事实果真就如“新卢德运动①”的极端论者所言,人类要么被工具所统治,要么成为坐在机器后的少数精英的操纵对象?

事实并非全然如此。若是有心,我们不难发现,支撑着人类从险恶的原始森林走出来,趟过生物史的长河,渡过历史的万千泥淖,经历了创世纪的那几百万载的春秋,谱写出这壮丽的史诗的笔墨,却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东西——情感。那些关乎人类的“永恒主题”,亲情、爱情、友情、正直、勇敢、自由、庄严,携手走过高山远水,人类的情感永远随行;而我们应该有自信,它们将永葆青春!无论在怎样的时代与情形下,它们都是我们人类最柔软的抚慰,最坚硬的屏障。

机器并没有情感,并且我认为,即使人工智能获得了情感,都永远无法与人类所沉淀出的厚重情感相比。它也许能从你的表情中读取喜怒哀乐,但它将无法体会上古先民唱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里的悠悠情感,穿越千年岁月而不老。因为那是我们的祖先,那是獨属于人类的情感密码。

机器人所拥有的是工具理性,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远超人类。然而正如柯洁在三番棋败于人工智能后所言:“人类的精神理性,是人类最后的尊严,也是不可磨灭的力量源泉!”

无论特奥如何流利地弹奏,徐子航所代表的人类“精神理性”永不过时,将永胜一筹。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将机器的工具理性与人类的精神理性结合,更好地为我所用,为人类谋福祉,共弹“彩云追月”。

即使天荒地老,精神理性下的人类依然是万物之灵长。

①卢德运动: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用捣毁机器作为反对企业主压迫和剥削的方式,以争取改善劳动条件为目的的自发工人运动。英国莱斯特郡一个名叫卢德的工人,第一个捣毁织袜机,故名。在当代,“卢德分子”一词用于描述工业化、自动化、数字化或一切新科技的反对者。他们也被称为“新卢德分子”。

点评

作者别具慧眼,洞察材料中人与人工智能的差异,并匠心独用,巧设标题,引人入胜。行文中内引外联,材料丰富,层层深入,说理透彻,而且极具思辨意识,不仅直言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所受的挑战,更盛赞人类因为“精神理性”而永保万物之灵长地位的独特性,倡导人类自信、人机和谐。文章见解独到,思想深刻,语言富有感染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