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作者:王安奇

最近看了《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这本书,其中收录了近现代各位名家写美食的名篇,如汪曾祺的《手把肉》、丰子恺的《吃酒》、梁实秋的《粥》、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等,都充满了人间烟火之气,读之竟令人泫然。

名家们并不是专职的美食家,但他们热爱生活。因此无论是饕餮盛宴、山珍海味,还是家常小菜、甜点小吃,他们都能写出风格。回忆里的味道携着时光,在心中生生不息。

我尤其喜欢汪曾祺的文章,他笔下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写尽人间温暖。他是一个温和大气的文人,世间虽有险恶,但在他的眼里,总有美好。就算在被下放到农村劳动的日子里,他也能把苦涩的日子活出滋味——画马铃薯的解剖图。与他相比,老舍、傅雷都逊了一筹,他们习惯了高处的生活,便无法接受骤然跌落尘埃的现实,所以只能以死解脱。但汪曾祺不同,他说自己“随遇而安”,简单四字却令我深深感动。这是人生的智慧,也是热爱生活的人對生命最深切的赞颂。汪曾祺写五味,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和臭,南有广东番薯糖水,北有咸极的咸菜咸鱼,东有牛肉粉涮涮辣,西有酸菜缸、臭豆腐面筋百叶、臭苋菜杆。无怪乎汪老先生最后感叹: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汪曾祺写端午的鸭蛋,其中“鸭蛋络子”一节倒使我哑然失笑。我忆起小时候端午时,爸爸会用五色丝线为我编一个漂亮的蛋网,我便精挑细选出一个色相最好、最圆润的鸡蛋或鸭蛋放在网里,在蛋的温香里度过端午。

汪曾祺写蚕豆,最让我感到温馨。爷爷每年都会从老家带来许多碧绿鲜润的蚕豆,用来做蚕豆蛋花汤,这种吃法一年只有一季,所以每当我看到桌上有蚕豆蛋花汤时,第一个念头便是春天到了,然后便大快朵颐。这道菜一向很开胃,它的色泽就能唤起人的食欲:碧绿得像玉一般的鲜蚕豆、嫩黄乳白的鸡蛋和浅青色的汤搭配在一起,真是一件艺术品!

汪曾祺写的炒米,以前我也很喜欢吃,但奶奶也许是嫌做着烦,只是偶尔做一次,有时还顺带做些炒米糖。所以每次有炒米吃时,我都会如老鼠掉进了米囤里——一定要吃个够本。那种香甜脆硬的滋味,可比巧克力和蛋糕的味道好多了。

汪曾祺还写豆腐、栗饼、黄豆、豌豆、咸菜、米线,每一种普通的食物在他笔下都有了生命,都显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魅力。读着这些有味道、有温度的文字,我终于明白,食物不仅仅安抚了一个人的胃,更是一段生活的见证,只有携着记忆,才会有如此深情的笔触。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却不只一碗人间烟火,这更是一种感悟、一种情怀,还有,一种人生。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