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答题掀全民答题热

作者:未知

进入2018年,直播答题突然火了。从王思聪为“冲顶大会”单次答题豪掷10万奖金开始,今日头条旗下西瓜视频的“百万英雄”、映客旗下的“芝士超人”以及花椒直播旗下的“百万赢家”,也纷纷跟进狂撒百万现金入局。這种自带趣味的学识考验再辅以红包激励的形式,吸引了不少人的追捧。

在直播答题节目中,其形式并不复杂,由一名主持人出题,一般共有12道选择题,每次出题会弹出画面,每题有10秒的回答时间。如果所有题目全部闯关成功,则与其他全答对的网友一起平分奖金。每天只要花上20分钟,打开手机做十几道题,就有机会从百万奖金中分得几十元甚至几千元。从一些直播平台公布的总排行榜中可以看到,已有不少网友的奖金额超过了5000元。不过,在直播答题火爆的同时,围绕着它的种种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

网络创新,一窝蜂可不行

有人说,直播答题是一场知识“买卖”的狂欢。“书中自有黄金屋”,人们憧憬着知识消费的“钱”景。知识消费,挺好。这种手机版“开心辞典”,在直播平台上爆发出新的生命力,也是一次不错的创新尝试。但仔细一想,知识“买卖”本质上就是一种买卖,只是它穿着知识的外衣,通过娱乐的方式,打着商业的算盘,玩着资本的游戏,收割着用户的注意力。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在互联网应用上的创新取得了惊人成就,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中,就有3个来自互联网,创新活力可见一斑。然而,“一窝蜂式创新”同样存在,低质化、同质化竞争反复出现:每当新风口出现,大家蜂拥而入、跑马圈地,但模式基本相同、手法并无二致。门槛低、易复制,狂“撒币”、比烧钱,却较少顾及更完善的用户体验、不一样的设计,以及持续创新能力的培育。全民答题热就面临这样的担忧。

烧钱时,一窝蜂进入;没钱了,一窝蜂散去。大浪淘沙之后,气短力竭的玩家黯然退场,活下来的选手再瓜分地盘。这样的竞争很“市场”,但就是这样的“一窝蜂式创新”,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社会治理成本的激增。产生的后果,不得不由我们所有人来承受。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心相交,友不失矣。火热的知识消费模式,需要更高的知识含量;互联网应用的创新,也需要更加走心。否则,利尽则友散,所谓的创新产品也就如浮萍一般,极易被雨打风吹去。

新玩法亟须尽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直播答题之所以能火,原因并不难理解。首先,就在于其简单直接的规则设定,以及真金白银的利益激励,毕竟“答题赢百万”的噱头对许多人来说还是相当受用的;其次,直播答题通过引导好友分享、组队参赛、相互竞争等做法,成功使游戏具备了一定的社交互动功能。直播答题平台,打通了“游戏”和“社交”这两个互联网大项,自然能红极一时。

相较于过去的网络直播,直播答题在道德伦理层面似乎很少有争议。直播答题,是伴随着“崇尚知识”“益智健脑”等标签一起出现的。然而不得不说的是,生意就是生意,在砸钱换流量的逻辑支配下,直播答题天然就存在着许多疑问。比如说选题的视角与立场,再比如说竞争的公平性等等。为了平台的人气而出些“三俗”题目或者奇葩答案,这些都是直播答题需要警惕的。

实际上,当各式直播答题积攒了足够的规模、做到了庞大的体量,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公共知识传播平台。其所出的每一道题、给出的每一个答案,都被数百万人实时接收,这种巨大的影响力,无形间对平台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下,各家直播答题APP都还没有建制化、专业化的知识校验能力,其简单链接题库的算法模式,并没有考虑到这个巨大的知识、信息传播主体,更没有考虑到其应有的社会责任。烧钱攒人气当然无可厚非,答题一乐或许也不必较真。但是,各式前赴后继、花样百出的互联网新兴创业项目,每每暴露出“能力和责任不匹配”“影响力和把控力不匹配”的迹象,无疑是必须被审慎对待、亟须被高度重视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