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耳畔琵琶轻语

作者:张桐

绝响一曲弦声婉,柔眸轻启千行泪。琵琶语,温暖情。

——题记

中秋时分,微雨。虚掩的窗扉外响起悠扬的琵琶声,惊扰了窗内读诗的我。不知是谁在迷蒙飞雨中,奏响似曾相识的旋律?

伴随着雨点,大弦嘈嘈;雨声渐歇,那弦声也渐渐低缓。它不就是唐玄宗所作的《霓裳羽衣曲》,我的钟爱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不知白居易是不是也在这样的情境中发此感语?可惜,我既没有《琵琶行》中那“半遮面”女子的玉手,又在乐理方面天资愚钝,真是可望而不可即,此刻,不禁倾慕不已。

琵琶声渐渐小了,真如私语一般。房门的吱呀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母亲进来了,她关切道:“听到窗外的琵琶声了吧?不错啊,有乐天的诗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酷爱文学的母亲低喃道。我随即将手中写满诗文的书递给她:“妈,大声念起来吧,良乐要配好诗呀!”母亲笑着应了,那一刻,窗扉内,诗声悠扬。

不曾彩排,却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情境。母亲感慨万分,反复吟咏诗中的名句,淡淡的,轻轻的……念罢,若有所思地指着我窗台的画纸道:“你不是也喜欢那首诗吗?音乐给人的享受,倒不如画那样便于欣赏,乐器是有了懂演奏它的人后才‘活’过来的,如果我女儿能用自己擅长的国画、水彩将弦声、诗意融入画中,诗乐画合一,岂不美哉?”我打趣道:“先生高见!”“哪里哪里,全仗雨中那人琵琶语。”母亲轻笑合门,“喏,‘曲终收拨’,弦声停了。”然,我脑中《霓裳》回荡,经久不绝。良久,画毕。一把乌木琵琶,一只纤纤玉手,手抚弦身,仿佛刚奏完一曲,我为画取名《绝响一曲弦声婉》。那一刻,诗文乐曲,留于纸上,似有佳人轻弹琵琶,倾诉衷肠。

古有乐天,留《琵琶行》,弦外泣;今有少年,賞乐天诗,听《霓裳》曲。诗随乐起,情随画入。

母亲,是您吗?

那一刻,我耳畔琵琶轻语……

(指导老师:闫建涛)

★明灯点评

曾经红红火火的中国诗词大会已经落下喧嚣,对传统文化的追捧不能只依靠运动式的娱乐节目。文章将诗情画意和日常亲情融为一体,颇有李清照和赵明诚一唱一和的韵味,在这样家庭的熏陶之下,成长想必是幸福的。

“乐器是有了懂演奏它的人后才‘活’过来的”,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我们欣赏音乐,如果停留在单纯的聆听,注定只是一种被动输入。我们期待作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乐声。

回到顶部